2025-08-28 20:40:21
8月27日晚間,國內領先的呼吸健康領域醫療設備與耗材產品制造商——瑞邁特(301367.SZ)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
報告期內,公司營收凈利均實現40%以上的大比例增長。其中,當期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同比增長42.3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42.19%;扣非凈利潤同比增幅更是逼近50%,達到49.34%。營收凈利的等比例放大,也展示出公司業績平穩向上的勢頭。
長期以來,瑞邁特都是呼吸健康領域的龍頭企業。根據沙利文2024年8月披露的數據,從銷量口徑來看,2023年公司家用無創呼吸機在全球市場市占率為12.4%,排名第二,國內市場占有率為30.6%,“在國產無創呼吸機品牌中國市場中排名第一”。
近幾年,公司也在全球市場持續突破。據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境內業務收入1.91億元,同比增長16.87%;境外業務收入3.53億元,同比增長61.33%。當前瑞邁特產品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得美國FDA、中國NMPA、歐盟CE等多國權威認證。另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瑞邁特在國內外已累計銷售家用呼吸機300多萬臺,幫助更多家庭應對呼吸慢病。
其中,在歐美等高端醫療市場中,瑞邁特自2010年起與美國本土企業React Health建立合作關系,此后相關合作進一步深化,產品線和區域范圍也得到持續擴張。同樣據沙利文相關報告,瑞邁特也是家用呼吸機行業中能夠獲得美國FDA審批認證且家用呼吸機產品在美銷售的唯一中國企業,2023年在美市占率已位居第二。
此外,瑞邁特還在2023年成立了法國數據型子公司,以覆蓋歐洲市場。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基本完成歐洲市場云平臺建設,并接入了40余家經銷商。
在全球范圍內市場地位進一步夯實的同時,瑞邁特也在持續迭代產品并探索新的應用場景。
據半年報內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處于注冊申請中的國內醫療器械注冊項目5項、國外醫療器械注冊項目17項,其中就包括無創呼吸機、便攜式制氧機、通氣面罩、血氧儀等多類型產品。2025年上半年,瑞邁特還推出了恬夢系列家用呼吸機、便攜式智能氧氣瓶,持續豐富產品體系并向消費品市場延伸。
“從瑞邁特近年來發展來看,公司已經不能僅僅被定義為‘家用呼吸機龍頭’了。公司戰略打法與產品拓展更多是朝著‘全球呼吸健康管理的首選平臺’邁進,所構筑的也是一個覆蓋全周期、多場景的一體化呼吸健康生態。”有業內醫療消費品市場人士表示。
瑞邁特也在此次半年報中表示,公司持續圍繞呼吸健康領域開發全系列醫療產品,產品線布局較為完善,已初步完成該領域覆蓋家用、醫用、耗材以及慢病管理平臺的構建,各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協同效應,滿足患者全周期、多場景、系統化的健康需求。
市場持續拓展、產品技術實力不斷提升的背后,是瑞邁特創新研發能力在提供底層支持。
多年來,瑞邁特一直保持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并取得了豐厚的研發成果。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擁有超930項專利,其中666項國內有效專利,包含國內發明專利116項、國內實用新型專利404項、國內外觀設計專利146項。
海外方面,公司也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66項,其中包括美國專利45項、歐洲專利38項、歐盟外觀專利63項、土耳其專利20項、日本專利22項、澳大利亞專利6項、印度專利18項。
面對當前醫療衛生市場對智能化、自動化產品的深刻需求,瑞邁特也早已開始行動。當前,公司基于在呼吸健康管理領域深厚的技術沉淀、大量的市場數據積累與出色的產品設計能力,充分掌握了主營產品所涉及的核心技術、軟件算法,實現了精準控制治療參數、快速的壓力響應、智能化的壓力控制策略等功能,達到較好的人機同步性以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此外,早在2015年,瑞邁特還搭建了中國首個呼吸健康管理云平臺,基于物聯網技術打造呼吸健康管理硬件、軟件和服務三位一體的生態體系,打通了醫院和患者家庭兩個治療場景。
以2025年瑞邁特最新推出的恬夢系列家用呼吸機為例,該系列家用呼吸機就可以通過智能算法,精準解析復雜的呼吸問題,并能夠同步接入“呼吸數據管理云平臺”,醫生可以遠程查看患者的睡眠數據并實時調整治療參數。
瑞邁特董事長莊志也在今年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表示,當前瑞邁特已不再局限于設備的創新研發,更強調智能化技術與生態協同的整體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瑞邁特已經完成從硬件制造商向呼吸健康服務商的轉型,進入生態協同解決方案的變革進程中”。
未來,在全球人口老齡化情況日益嚴峻、慢病患病率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居民呼吸健康管理也將愈發受到重視。作為歷經全球客戶考驗的龍頭企業,瑞邁特也有望憑借自身在技術創新、呼吸生態構建等方面積累的優勢,進一步打開公司業績上行的長期通道。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