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26 20:56:06
8月25日,記者從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作為全國首批整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蓬安縣錨定“打造丘區良田”目標,以“規建管用”四大環節為綱,試點以來,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6.7萬畝,預計2026年底將全部完成43.85萬畝整縣試點建設任務。

蓬安縣睦壩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內,村民忙著收割水稻。汪澤民攝
精耕“建管”雙閉環:從“荒地閑置”到“良田常新”
“過去河邊100多畝地全是雜草雜樹,900多畝田只種一季水稻,收的糧食夠自己吃就不錯了。”近日,站在金黃的稻田旁,羅家鎮泥巴寺村黨支部書記陶麗娟指尖劃過飽滿的稻穗,向記者細數變化,“現在改造完工才大半年,400多畝土地已流轉給業主種水稻,剩下的村民自種。不管哪種方式,都能實現全程機械化,還能輪作油菜或小麥,土地再也不會‘冬閑’了。”
蓬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始于“一盤棋”的科學規劃,更以貼合川東北丘陵實際的創新舉措筑牢建設根基。在整縣推進試點中,蓬安縣嚴格落實《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打破鄉鎮、村組行政界限,以灌區、流域為單元,專門聘請第三方專業設計單位對43.85萬畝試點區域開展整體規劃,不僅統籌安排21個鄉鎮(街道)、237個村(社區)的建設任務與時序進度,更建立“規劃前、規劃中、規劃后”一線對接機制——設計團隊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與鎮村干部、種植大戶、村民代表面對面交流,把“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建設標準,和群眾熟悉的耕作習慣、當地積累的農建經驗充分融合。
在此基礎上,蓬安還分類制定建設方案,針對不同地貌精準施策:平壩區推行“改小并大”,將零散“巴掌田”整合為連片地塊,同步配套大型農機作業通道,提升規模化生產水平;淺丘坡臺地則聚焦“宜機+高效灌溉”兩大核心,優先完善田間道路體系,修建適應坡地的梯形灌排水渠,還加裝水肥一體化設施,破解丘陵地塊“機器進不去、水澆不均勻”的難題。泥巴寺村的1000余畝農田,正是這一思路的生動實踐——900畝壩區田改造成兩季稻田,配套4米寬產業道與2.5米寬生產道;100余畝沿河坡地則改成油玉輪作田,順著地勢修建蜿蜒水渠,既保留丘區地貌特色,又讓昔日“靠天收”的坡地變成“旱能灌、澇能排”的豐產田。
激活“利用”新效能:從“單一產糧”到“多元增收”
日前,記者走進河舒鎮小板橋村的糧油高產示范片,初秋的陽光照在稻田里,稻浪翻滾間,幾臺收割機穿梭作業,轟鳴聲中,金黃的稻谷源源不斷涌入糧箱。“這片種的都是省農科院推薦的良種,全程用無人機撒播、衛星遙感追肥,機械化率100%。”蓬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捧著剛收割的稻谷,顆粒飽滿的谷粒泛著光澤,“今年良種良法配套得當,管理到位,水稻畝產超1200斤。”
在這片糧油高產示范片上,蓬安縣正在利用“天府糧倉”項目資金建設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建成后,將對本村及周邊進行育秧及耕種防收烘干等一體的社會化服務,除自有各類農機16臺(套)外,還將協議整合各類農機45臺(套),含兩套烘干設備,日烘干能力60噸。
更讓村民省心的是智慧農業的賦能。“我們搭了‘云端+手機端’的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整合了省市縣農業專家,還對接了中國農科院。”蓬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點開手機上的平臺界面,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壤墑情、作物長勢數據,“之前稻田有點缺水,平臺自動發了提醒,我們當天就開了灌溉泵。同時,村民掃碼就能問專家,種莊稼更省心。”
在睦壩鎮,高標準農田成了“富民引擎”。近日,記者走進蓬安縣睦壩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初秋的田野里,幾名工人忙著將剛收割的稻谷裝袋,準備運往加工廠。“園區8000畝高標準農田,90%以上流轉給15個業主,最大的茗豪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了2000多畝。”武勝村黨支部書記沈勇給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每畝土地流轉費比改造前漲了200元;村民在園區務工,4個村常年務工的300人,年收入總共300萬元……”
蓬安的“用田”文章不止于此。依托2000余畝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培育22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石孔貢米”“蜀安香”等特色品牌遠近聞名,稻谷加工成精米,油菜籽榨成菜籽油,附加值翻了好幾倍。目前,全縣糧油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40億元,高標準農田規模化經營率達81%,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78.3%,畝均節本增收400元。
實現農業全域綠色發展:注重立體種植擦亮“良田名片”
“蓬安縣今年計劃新(改)建高標準農田8.2萬畝,重點向淺丘鄉鎮傾斜,同時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在部分田塊試種稻魚共生、稻鴨共養模式。”蓬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規劃上更注重立體種植,在科技上加大良種推廣和智慧平臺升級力度,力爭3年內實現農業全域綠色發展。
在經營主體培育方面,蓬安將持續壯大本土力量。目前全縣已培育種植大戶525戶,按照計劃,3年內將實現每村至少培育10戶種植大戶,推動“本地人管本地田”成為常態。
初秋的蓬安田野上,收割后的稻田里,農機手忙著翻耕土地,為冬種做準備——這些農機中,不少來自“蓬安農機共享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入駐223家農機服務主體、490名農機手、3600余臺(套)農機,將持續為冬種提供訂單式服務;水渠邊,管護員在清理雜草,守護“旱能灌、澇能排”的保障底線……這座川東北丘區的縣城,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筆,在43.85萬畝試點土地上,穩步推進后續建設任務,續寫“糧安天下、農富萬家”新篇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