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16 18:59:05
今年8月1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也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這一理念如一顆種子,在雅安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今日的雅安,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動能,綠水青山的故事在這里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點擊下方圖片
看“鄉村蝶變”長圖漫畫
《H5 | 20年,3個村,同一個答案》
融合報道
?
在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我們走進雅安的3個村莊——寶興縣嘎日村、滎經縣發展村、天全縣團結村。
它們曾是群山深處的普通村落,卻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浪潮中,以不同的路徑完成了華麗蝶變:嘎日村借自然饋贈登頂“群山之巔”,發展村以觀鳥經濟打造“生態學院”,團結村憑冷水魚產業躍居“高端漁場”。
三個故事,三種實踐,共同詮釋了“保護與發展”的雅安經驗。
讓我們以這三份“時代答卷”為鏡,映照雅安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步伐,也映照雅安正以“天府之肺”“動植物基因庫”的擔當,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是鄉村更是“群山之巔”
8月13日上午,是成都游客曾潔來到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的第四天。
她坐在椅子上眺望——遠山叢林疊翠,偌大的磽磧湖如同一顆翡翠鑲嵌在群山之中。

從嘎日村俯瞰磽磧湖
曾潔的身后,是海拔3800多米的達瓦更扎。這座“美麗的神山”高聳入云,在群山環繞中盡顯巍峨之姿。
“來到這里的第一天我就不想走了,這里避暑特別好。” 曾潔已經在嘎日村住了3天。
嘎日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曾潔一樣來這里一住就是好幾天的游客不在少數。
背靠青山,讓嘎日村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青年返鄉踏新途
來自眉山市洪雅縣的游客劉天辰帶著一家老小,在這個炎熱的夏季住進了嘎日村。
“繚繞的云霧和新鮮的空氣都是嘎日村的美,這是城市中難尋的愜意。” 劉天辰說,“如果明天天氣好,打算去景區看看。”
嘎日村里的景區達瓦更扎被譽為“亞洲通達度最好的360°觀景平臺”,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往。
劉天辰居住的酒店名叫達瓦更扎印象酒店,酒店負責人楊婷是“二代老板”。
2018年,楊婷的父母將家庭旅館升級成嘎日村的第一家酒店。2019年,原本在外打工的楊婷回到家鄉,從父母手中接下酒店。
楊婷說,開酒店的想法,是父母從2015年發現村里陸續來了游客開始的。
那時候達瓦更扎還不是景區,楊婷家也只是開了一個小賣部,做的都是村里人的生意。
2015年開始,總有一些驢友來家里借宿,聊起日出、星空、云海,驢友們總是很興奮。楊婷的父母便萌生了開個酒店的想法。
2019年,當達瓦更扎景區建成營業時,楊婷家的酒店已經開業兩年多了。
“我家那時候有30個房間,有半年的時間都是滿房。房間不夠的時候,大家甚至愿意在大廳里打地鋪。” 楊婷說。
自己家開了全村第一家酒店,緊跟著,村里的酒店、民宿漸漸多起來。
后來,楊婷將酒店房間擴充,還修建了在當時別具一格的三角形小木屋。
到今天,嘎日村酒店、民宿已有80余家。
像楊婷這樣回到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嘎日村也因為年輕人的加入變得生機勃勃。
“開酒店民宿、開餐館、景區務工、酒店打工,在我們村,年輕人能找到的工作多著呢!” 楊婷說。
“天路”迎客酥油香
楊婷家酒店不遠處,有一家叫“三餐四季”的藏餐館。中午時分,游客韓婷婷來到這里。
她在網絡平臺看到網友推薦,這家餐館菜品分量足、味道好,吃飯時還能欣賞美景。
餐館負責人的姐姐楊富瓊為韓婷婷打好了酥油茶,這是藏族同胞款待客人的方式。
看著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楊富瓊覺得:“這簡直是一個奇跡!”
從小在嘎日村長大的楊富瓊對達瓦更扎再熟悉不過。在藏語里,“達瓦更扎”的意思是“美麗的神山”。
“確實很美麗,有星空,有云海。” 楊富瓊說。在過去,那里不是景區,而是村民的牧場。
畜牧業是嘎日村的傳統產業,村民會將牛羊趕到達瓦更扎,那里有肥美的牧草。楊富瓊年輕時去過不止一次,但每一次都會被上面的美景折服。
2013年,嘎日村修通了一條長10公里的“通天路”,從此去往達瓦更扎牧場的路變得方便了。
“修路,就是村子改變的原因!”談起村子的變化,楊富瓊十分肯定地說。
一開始,是可以騎摩托車的機耕道,再后來路變寬了,開著車就能直達牧場。
路通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村子。那個猶如藏在深閨的高山牧場,逐漸被更多人認識。
絡繹不絕的游客讓楊富瓊家也吃上了“旅游飯”。曾經只能種地、喂牛、養豬的她,如今能夠悠閑地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打一壺酥油茶。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 說著話,笑意爬上了楊富瓊的臉頰。
好日子并不只在楊富瓊家,她看到鄉親們家家戶戶有了小汽車,時不時,大家還會出門旅游。
“日子還會越來越好的。” 一邊將滾燙的酥油茶倒入壺中,楊富瓊念叨著。
青山變“金”謀新篇
從楊富瓊家再往上走,很快就來到達瓦更扎云上達瓦帳篷酒店。這是嘎日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阿生經營的酒店。
阿生是村里的“網紅”,他總是在小紅書、抖音等網絡平臺發布照片、視頻,推送達瓦更扎的美景,吸引許多游客前來。
“就是想把這片美麗的景色推薦給更多人。” 阿生說。
不僅是阿生,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著阿生在自己的網絡社交賬號上分享四季美景。
“自然山水就是我們村的資源,旅游發展得好,村集體和村民才發展得好。” 阿生說。
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熊貓老家”入口門戶,坐擁達瓦更扎這樣的優質旅游資源,嘎日村的村集體收入每一項幾乎都和這里的山水有關——景區門票、紅日超市、景區勞務、旅游產品、機具租賃……
前不久,村里對2021至2023年間達瓦更扎景區門票的收入進行分紅。嘎日村的每戶村民都拿到了分紅金,最多的有18000余元。
回看嘎日村的近幾年,依托鄉村旅游發展,從昔日的“貧困村”蝶變為“網紅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起步,步步高升,并從2022年開始穩居全市第一位。
村子在變好,阿生和村干部、駐村工作隊仍在思考著怎么讓村子變得更好。
“不能僅依靠景區門票,我們應該走農文旅+畜牧業的路子。” 阿生說,這是大家商討之后的決定。
以嘎日旅游公路紅日超市段為起點,途經水海子安置點、水海子高山沼澤,再回到達瓦更扎景區游客接待中心,這一條長達15公里的路線,在嘎日村村委會看來,都是可以依靠的旅游資源——嘎日村越野路線、戶外徒步、水海子新增旅游業態……一個個新的項目在大家心里盤算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嘎日村有綠水青山,就一定可以轉化成金山銀山。”
雨后,山下的磽磧湖逐漸顯現出全貌,嘎日村的未來發展,也正在成型。
記者手記:是青山也是“金山”
一條10公里的“通天路”,如一把金鑰匙,開啟了這座藏鄉秘境塵封的財富之門。昔日村民策馬揚鞭的牧場,如今已是游客心馳神往的觀景平臺。
這座曾以放牧為生的村莊,如今正經歷一場靜默的覺醒——世代守望的綠水青山,正在村民的雙手中化為璀璨的金山銀山。
楊婷家的小賣部蛻變為酒店,楊富瓊手中的酥油茶飄出致富的醇香,阿生書記的鏡頭將神山云海推向遠方。這不僅是產業的更迭,更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革命。村民第一次真切觸摸到:腳下沉默的土地、頭頂流轉的云霞,皆是可耕耘的寶藏。那摞摞分紅現金,是達瓦更扎對守護者最直白的饋贈。
當年輕人紛紛返鄉在山水間找到立身之所,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扎根于故土的尊嚴與希望。他們不再是被動等待命運的牧人,而成了青山價值的發掘者、鄉村未來的書寫者。
嘎日村的啟示如磽磧湖水般清澈:綠水青山不會自動成金,需要一條通達之路,更需要一群覺醒之人。當守護與創造在山水間同頻共振,每一片飄過的云、每一縷拂過的風,都將化作滋養家園的永恒金脈。
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是鄉村更是“生態學院”
一枚印著金額雀鹛的鑰匙扣,成了小學生張家越今年暑假最特別的紀念品。
這個暑假,他在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認識了胡太倫。胡太倫不僅是他的臨時房東,更是一位帶他認識山林“精靈”的自然導師。
胡太倫帶著他和其他小伙伴一道在山里走了好幾圈,他見到了不少以前從未見過的動物和植物。
張家越的經歷,正是發展村這座昔日礦山小山村,依托95%以上的森林覆蓋率,成功轉型為“生態學院”的生動縮影。

滿山蒼翠掩映下的發展村金山組
村民“靠山吃山”,如今“吃”出了新花樣。
“不了解” 到 “大名片”
“家越,來,給你一個紀念品。”
8月12日早上,胡太倫叫住了正在民宿院子里打乒乓球的張家越,將一個鑰匙扣送給他。
胡太倫是發展村金山組村民,也是當地知名的“鳥導”。
“是金額雀鹛!” 張家越脫口而出。短短幾天跟隨胡太倫在山林間穿梭,他已能認出被稱為“雅安三金” 之一的這種珍稀鳥類。
發展村在滎經縣的南部,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山林間,有無數躍動的生靈。
而居住在胡太倫家的客人,有不少是為了讓他帶路觀鳥的。
“這些鳥滿山都是,有啥子看頭?”時光回溯,第一次聽到有人要去自家山林看鳥,胡太倫心里這樣想。那時,他還是個開車跑運輸的司機,一名中國人帶著幾名外國人找到胡太倫,問他知不知道哪里有鳥。
他們要去的地方路都不通,費盡周折后,終于看到了目標鳥種。熱情的外國人還請胡太倫也看一看。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專業觀鳥者,他們不拍照,就是看,然后在本子上記錄下我看不懂的外國文字。” 胡太倫說,后來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司空見慣的鳥兒竟然是龍蒼溝特有的,那些外國人遠道而來,就是為了一睹其真容。
這是胡太倫第一次意識到家鄉鳥兒的獨特價值,這將是當地的一張“大名片”。
真正開始帶人看鳥,則是在胡太倫開了民宿之后。
那時候,胡太倫的民宿剛開業不久,客人也不多。一天晚上,和客人聊天時,他談起那次帶人看鳥的經歷。這讓原本為了看鳥來龍蒼溝的客人特別激動:“你知道他們在哪里看鳥的?那明天我們一起去。”
因為胡太倫知道鳥兒的確切位置,他的名字很快就在觀鳥愛好者之間傳開了。
一來二去,來找胡太倫帶路觀鳥的人一撥又一撥。
“盤中餐”變“眼中景”
帶上望遠鏡,換上沖鋒衣,穿上登山鞋,胡太倫又帶著客人進山了。
這段時間是觀鳥的淡季,但客人們也有一些別的東西想看。
躁動的蛙叫聲從山谷傳來,一行人順著叫聲來到溪流邊,很快有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看的“寶貝”。

游客在龍蒼溝觀鳥
“有觀鳥的,也有觀蛙的,還有觀蟲、觀花的。” 胡太倫看著腳邊的溪流說,“我們這山上有很多動植物,這些可都是寶貝。”
其實,山上的這些鳥獸,胡太倫并不陌生。小時候,這是重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
隨著近些年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加強,捕鳥已經成為了歷史。
跟著觀鳥人觀鳥的次數多了,在一些觀鳥愛好者的建議下,胡太倫學習起觀鳥知識。兩位鳥友分別給了他一臺配有長焦鏡頭的單反相機和一個望遠鏡。
漸漸地,他學會了通過鳥叫聲辨別鳥種,還能用口哨模擬雀鳥叫聲。
如今,胡太倫已經成了當地的“觀鳥達人”。有一些觀鳥者不太熟悉當地環境,找不到目標鳥種時,胡太倫會帶著他們去找,根據聲音特點、鳥兒生活習性和棲息地環境特點,大部分情況下都能找到。
胡太倫的轉變并非孤例。
“我也跟著胡太倫學過觀鳥。” 談起觀鳥,同為金山組村民的周德祥說。
其實在胡太倫剛開始觀鳥的時候,很多村民都覺得他 “瘋了”。鳥天天都在林子里,有什么好稀奇的?然而隨著胡太倫帶著一批又一批游客來觀鳥,村民逐漸發現,昔日的“盤中餐”竟成了招攬遠客的招牌。
原來,瓦屋山、龍蒼溝一帶所處的華西雨屏帶因其特有的氣候條件,成為一些四川特有林鳥的樂園。通過學者、媒體等的傳播,墻里開花墻外香,吸引了很多境內外鳥類研究者、觀鳥愛好者的注意。
近年來,觀鳥漸熱,龍蒼溝成了觀看四川林鳥,尤其是暗色鴉雀、金額雀鹛等特有鳥類的不二之選。
小村莊有 “大作為”
每年立冬過后,山林寂寥不少。然而,發展村的村民并不擔心,因為觀鳥的旺季來了。他們經營的民宿和農家樂,生意依舊不會太差。
周德祥是金山組第一批開農家樂的人,那時候,金山組只有7家農家樂。
“我們村,以前是一個挖煤開礦,以賣資源謀發展的小山村。” 說起村子的變化,周德祥打開了話匣子。
后來煤礦開采被關停,靠山也“吃”不了山了。
“煤不準挖、樹不讓砍……村民不能依靠原來的生計了,咋辦?”曾經周德祥的顧慮如今早已煙消云散,農家樂為他找到了新的經濟來源。
“這兩天,我們的生意好得很,你不提前一周預定根本沒有房間。” 周德祥伸手畫了一個圈,“不光是我們家,金山組24家農家樂,每家都是這樣的。”
其實不光金山組,山下的發展村周坪組“熊貓民宿村”也是日日爆滿。
自從政府規劃發展熊貓民宿以來,對全村農家樂進行整體打造和提質升級,發展村特色民宿集群成為外地游客觀光打卡、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周洪是當地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的民宿就在 “熊貓民宿村”,2016 年開業以來,民宿的生意一直不錯。“春天觀鴿子花、夏天避暑、秋天賞紅葉、冬季看雪觀鳥,游客一年四季總有來龍蒼溝的理由。”周洪說,生態就是游客選擇來到發展村的理由。
“我記得小時候,大部分村民依靠上山伐木、煤炭開采為生。十幾年前,鎮上的小煤礦和小煤窯就有70多個,經濟效益確實不錯,但對環境也造成了污染。” 周洪接著說,“這一切都停下來后,雖然有過徘徊和低谷,但現在我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在這大自然間更有盼頭了,綠水青山真成了我們的靠山!”
如今的發展村,已然成為一個生態大學堂。正如胡太倫感嘆的那樣:“鳥看了,鳥還在,下一撥人來了還可以繼續看。植物也是,花季時,只要花沒謝,有喜歡的人就可以一直欣賞。觀花、賞鳥,還有報酬。我們可以不再破壞自然,換個方式來掙錢,這就是新時代的靠山‘吃’山。”
記者手記:自然無恙,生計長青
曾幾何時,大山的饋贈意味著斧頭下的木材與地底的黑金。村民周德祥記憶猶新:“煤礦紅火時,月入近萬,但抬頭望天是灰的,低頭看水是黑的。”胡太倫也曾手持竹編捕鳥器,將山間精靈視為“盤中餐”。那是索取的時代,大山在沉默中傷痕累累。
放下斧鎬,舉起望遠鏡,村民完成了一場身份與認知的雙重蛻變。金額雀鹛不再飛向餐桌,而是躍入游客的相機取景框;祖輩伐木的周德祥開起農家樂;返鄉青年周洪的民宿,四季充盈著觀鳥、賞花的笑語。山還是那座山,“吃法”已翻天覆地:從掠奪式的“挖山吃山”,到共生共榮的“養山吃山”。
胡太倫一句樸素的“鳥看了,鳥還在”,道盡了新“吃山法”的核心智慧。它不僅是生計的轉換,更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領悟——唯有以守護者之姿溫柔以待,綠水青山方能化作永不枯竭的金山銀山。當發展村化身“生態學院”,村民成為自然導師,他們捧起的已非短暫溫飽,而是一本寫滿敬畏、通向永續的生態存折,這里教會了游客怎樣與生態美美與共,更教會了當地群眾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青山無恙,水自長流,這便是新時代“靠山吃山”最深沉的回響。
天全縣思經鎮團結村:是鄉村更是 “高端漁場”
8月11日,天空的云層遮擋住火辣的太陽。楊德強抱著孫子站在圓形的水池邊,看著一條條碩大的鱘魚悠然游弋,蕩開圈圈漣漪。孫子開心地伸手指著魚叫著:“大魚!大魚!”
楊德強點點頭:“這叫鱘魚,是我們團結村的寶貝魚。”
65歲的楊德強是天全縣思經鎮團結村村民,他時不時會帶著放暑假的孫子來到村里的天全縣水產現代農業園區鱘魚養殖基地看“大魚”。

團結村養殖池內游動的鱘魚
天全縣水產現代農業園區是國內唯一集鱘魚養殖、魚子醬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生態養殖示范區。
這讓團結村這個曾經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魚子醬重鎮”。2024年,天全縣加工魚子醬產量63噸,市場份額居全省第一、全球占比達14%。
“天全能出魚子醬?”
2024年冬天,雅安用魚子醬“回禮”哈爾濱,讓許多人感到驚訝,而一句“全球14%的魚子醬產自天全”,更是讓人們把目光投向團結村。
被冠以“世界三大奢華美食”的魚子醬不僅產自中國雅安天全的“山溝溝”里,而且產量竟然如此之高。這讓許多網民新奇不已。
然而對于一直居住在團結村的楊德強來說,他早已不覺得驚訝,他看村子里養鱘魚已經看了十多年。
2012年,四川潤兆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兆漁業)來到團結村,說要在這里養鱘魚。
鱘魚是什么魚?楊德強在此之前根本沒聽說過。“大家當時關心的是好不好吃,哪個曉得鱘魚養殖主要是為了魚蛋哦!”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德強爽朗地笑了。
后來,楊德強和其他村民也對鱘魚逐漸有了了解——這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型大、壽命長、古老的一種魚類,不僅肉質鮮美,且魚卵可做成名貴的魚子醬,有“黑色黃金”之美稱。
“這魚原產俄羅斯和我國黑龍江,我們這里養得活不?”隨著了解的深入,楊德強心里也犯嘀咕。
“沒問題,我們這里的水好得很。” 同村的楊登強是冷水魚養殖基地生產組組長,他信心滿滿地告訴楊德強,養殖鱘魚離不開優質和清潔的水源,且對水溫、溶氧量等有嚴格要求。“我們團結村的水質非常適合鱘魚的養殖。”
其實,不僅是貫穿思經鎮全境的思經河冷水資源極為豐富,思經鎮還擁有高達81.48%的森林覆蓋率,這也為鱘魚的養殖在水資源涵養和良好生態環境方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4年,鱘魚養殖基地一期建成投產。

捕獲鱘魚
看著池子里的魚漸漸長大,楊德強又開始疑惑,怎么一直沒看見有人來村里買魚呢?
原來,一條鱘魚苗從下水到可以取卵,需要十年左右。而且,每年都要下同等數量的鱘魚苗才能保證持續的生產。
2017年,潤兆漁業建成了魚子醬加工廠。2018年投產后,魚子醬開始銷售到海外市場。到2024年,潤兆漁業魚子醬年產量達到63噸。
楊德強終于知道了,家鄉產出的那些魚子醬不過是時間問題。
“這就是那個團結村?”
“這是史氏鱘,它是典型的河道魚,生活在俄羅斯還有我國的黑龍江……”講起鱘魚,在潤兆漁業工作了四年的楊瀾打開了話匣子。
為來到潤兆漁業的客商講解企業發展和鱘魚知識是楊瀾每天的工作。她對鱘魚和鱘魚養殖的熟悉程度,總會讓參觀者問上一句,“是不是水產專業畢業的”。
然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楊瀾其實一開始并不知道鱘魚是什么。
4年前,大學畢業的楊瀾回到天全。此時,潤兆漁業正在招聘。
剛開始,楊瀾在辦公室做行政工作。楊瀾到公司的那一年,剛好公司擴展二期項目。隨著公司銷售市場的打開,來公司參觀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楊瀾走出辦公室,開始專門為前來的客商講解。在講解中楊瀾發現,光靠背解說詞不是辦法,大家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等她解答。而她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變得專業起來。
現在再要問楊瀾哪種鱘魚有什么特點、魚子醬的口味有什么差異,楊瀾都可以非常自信地回答。
楊瀾在一點點成長,她發現,團結村也不再是她印象中的那個團結村了。
隨著天全縣成功創建省級冷水魚現代農業園區、團結村成功創建省級“美麗漁村”,村子無論是村容村貌還是基礎設施都得到了很大改觀。
“現在到天全縣城只要10來分鐘,道路又寬又好走,不用擔心堵車。” 楊瀾說,那種一邊懸崖一邊是河流的道路,如今已經塵封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比起楊瀾,同樣在潤兆漁業工作的李燃娜對團結村的變化更為了解。
“最直觀的變化,當然是收入高了。”李燃娜雖然是大河村的村民,但她家的位置緊鄰養殖基地。團結村的變化李燃娜看在眼里。
“以前團結村和我們村一樣,大家要么外出務工,要么就在家務農。” 李燃娜說,做水產養殖后,不僅能在家門口打工獲得一定收入,還能照顧家里。
在團結村和附近的村鎮,還有很多像楊瀾和李燃娜這樣的村民。受益于冷水魚產業的發展,不少過去常年漂泊在外、從事無技能工作的村民,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
變化并不僅僅在此。
原本清靜的鱘魚養殖基地,現已成了當地一道新景觀,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觀賞“明星”鱘魚,隨之撬動的是文旅產業的發展。
“沒想到在團結村也能吃到這么美味的鱘魚全魚宴。”游客張天明來到團結村,在村里的漁家樂里,他吃到了鱘魚。
在團結村,不少村民借助優質冷水魚養殖資源開辦漁家樂,推出鱘魚全魚宴等特色菜。
穿村而過的思經快速通道兩旁,滿滿都是鱘魚墻繪。以鱘魚為特色,鱘魚科普館、鱘魚休閑文化廣場、鱘魚游學路線、鱘魚文化研學基地等一系列項目,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觀鱘魚、品鱘魚在團結村成為一道風景,帶動起冷水魚第三產業的發展。
“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我們村,看到我們的大鱘魚、特色院落。” 談起如今的團結村,村民袁霞驕傲地說,“尤其是近兩年,很多外地游客到天全后,都會慕名前來游玩、飽口福。”
夕陽的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魚池上,映照著暢游的鱘魚和池邊楊德強爺孫倆的身影。這深山里的“寶貝魚”,不僅游出了國門,游向了世界,更游進了鄉親們紅火的日子,讓昔日的僻靜村落,成了令人矚目的“高端漁場”。
記者手記:活水青山孕金鱗
“好山好水出好魚”。在采訪中,這句話多次被采訪對象們提起,這似乎在告訴我們,奇跡的源頭,深植于腳下這片被自然格外眷顧的綠水青山。
思經河冷冽清澈的活水奔涌不息,兩岸高達81.48%的森林覆蓋率如同巨大的綠色穹頂,不僅涵養著豐沛水源,更確保了水溫恒定、溶氧充足、水質純凈——這正是嬌貴的鱘魚繁衍生息不可復制的“生命搖籃”。那句樸素的“我們這里的水好得很”,道破了產業扎根于此的核心密碼: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是孕育頂級品質最堅實的底牌。 沒有這活水青山,便沒有如今的魚子醬“重鎮”。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亦重塑了村莊的肌理與人心。曾經外出務工者如李燃娜,如今在家門口便實現了就業增收;楊瀾從初見巨鱘的驚詫,到成為侃侃而談的“土專家”,職業之路隨產業延伸而不斷拓寬。鱘魚科普館、文化廣場與特色漁家樂沿路興起,思經河兩岸的鱘魚墻繪如一條流動的產業長卷——昔日沉寂山鄉,如今因這水中瑰寶而游人如織,綠水青山真正滋養出熱氣騰騰的好日子。
好山好水出好魚,其真諦在于——自然寶藏的厚重饋贈,終將流入守護者紅火的生活長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