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6:12:33
2025年4月26日,國家民委在云南召開興邊富民行動現場會。會議強調以興邊富民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云南德宏等地通過產業革命實現邊疆振興,邊民收入顯著提高。同時,文化潤邊、開放活邊等舉措也在各地展開。會議指出,興邊富民需構建“發展共同體”,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2025年4月26日,國家民委在云南召開興邊富民行動現場會。這場會議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戰略思想的生動實踐,是以興邊富民為抓手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力舉措。我們看到,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萬畝咖啡園、吉林琿春的中俄跨境電商產業園、新疆塔城的“互市+落地加工”車間里,都詮釋著以興邊富民助力邊疆振興的生動注腳。
在云南德宏芒市的風平鎮,傣族姑娘們正在直播推銷“后谷咖啡”,背景里中緬邊境的界碑若隱若現。如今,風平鎮的咖啡種植面積達27萬畝,帶動邊民年均增收1.2萬元。現場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云南374個邊境村已全部形成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10萬元,邊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這種轉變印證了潘岳同志在喀什論壇上的論斷:“邊疆振興不是給魚而是教漁,要讓邊民從政策受益者變成市場參與者。”
東部的產業經驗正在邊疆嫁接創新。遼寧丹東的“1234工程”將草莓大棚變成“科技實驗室”,東港草莓品牌價值達371億元;吉林集安的“人參+文旅”模式,讓邊民在G331國道旁開起“參宴民宿”,戶均年收入突破8萬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鏈的“邊境適配性”——新疆塔城巴克圖口岸的“整進整出”模式,讓哈薩克斯坦小麥48小時變身烘焙原料;黑龍江黑河的寒地試車產業,吸引德國博世等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個趨勢:邊疆產業正從“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升級,從“通道型”向“增值型”蛻變。
在內蒙古滿洲里的國門景區,蒙古族講解員其其格指著“守望相助”主題展廳說:“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在講述一個道理:守邊不僅是責任,更是榮耀。”這座年接待游客840萬人次的城市,將紅色文旅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深度融合,開發的“重走抗聯路”研學產品已成為全國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典課程。
文化認同的構建需要更細膩的針腳。云南在邊境村實施“國旗工程”“國門學校”全覆蓋,學前兒童普通話普及率達99%;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打造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讓8.2萬名干部與少數民族家庭結對認親。這些實踐表明,當文化認同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時,邊疆的“精神長城”便有了最堅實的基石。
站在琿春綜合保稅區的觀景臺望去,中俄韓三國的集裝箱在此交匯。這個東北亞跨境電商產業園已入駐企業53家,2024年跨境電商貨值同比增長92%。與之呼應的是廣西憑祥的“互市+電商”模式——越南火龍果通過手機APP拼單進口,邊民合作社年分紅超4500元。現場會特別強調,新時代的興邊富民必須做好“開放”文章:新疆塔城的邊民互市貿易額三年增長7倍,黑龍江綏芬河的二手車出口基地年創匯2.1億元,這些數據印證了“口岸不是終點站而是中轉站”的開放邏輯。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正在重塑邊疆地理經濟。云南的“邊境幸福村”實現5G網絡全覆蓋,吉林G331沿邊旅游大通道將4G覆蓋率從75%提升至89%;內蒙古滿洲里建設的“智慧口岸”,讓中歐班列通關時間壓縮至3小時。當物理邊界被數字技術“軟化”,邊疆便從“末梢”變成了“節點”。
在西藏山南的玉麥鄉,藏族護邊員卓嘎帶著女兒巡邊時,總要用手機拍下新修的產業路。這個曾經“三人鄉”如今常住人口達267人,建起藏藥材加工廠和旅游接待中心。她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穩邊固防的根基在于人心,而凝聚人心的關鍵在于共享發展成果。
這種“發展型安全觀”在多民族聚居地區尤為顯著。甘肅肅北縣將雪山羊肉產業鏈與戍邊巡邏道建設同步規劃;吉林延邊的“大學生戍邊專項”吸引1511名青年扎根邊境村,他們既是產業技術員也是政策宣傳員。可以說,當邊民能在自家門口掙到錢,當護邊員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邊境線自然堅如磐石。
在云南怒江州的獨龍江畔,“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防控體系與草果產業鏈深度耦合——邊防派出所民警兼任合作社技術顧問,駐軍部隊采購訂單占特產銷量的30%。這種“富邊”與“強邊”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中國特色邊疆治理的制度優勢。
更宏大的協同正在展開:東西部協作機制將浙江電商經驗移植到新疆霍爾果斯,廣東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西藏林芝,央企在廣西東興投資建設的跨境冷鏈中心帶動就業超萬人。這種“全國一盤棋”的資源配置,讓邊疆振興獲得了超越地理限制的動能。
從興邊富民行動現場會看中國邊疆治理,至少有三點啟示:其一,中國的興邊富民不是簡單的經濟援助,而是通過產業賦能、文化浸潤、開放合作構建“發展共同體”;其二,邊疆安全與發展的辯證法在于,既要筑起“鋼鐵長城”,更要構建“人心長城”;其三,邊疆治理的“中國方案”本質上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過程——當各族群眾在產業鏈上成為伙伴,在文化傳承中成為知己,在守邊護邊中成為戰友,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有了最生動的詮釋。
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這場會議或許將被歷史銘記,它意味著中國邊疆正從“生存型堅守”向“發展型繁榮”轉型。正如一位參會代表所言:“當邊疆不再是貧困的代名詞,當國門成為開放的橋頭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命力就獲得了最磅礴的證明。”
文/閔言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