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5 20:17:54
3月25日,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發布《2025春招職場安全感洞察》。報告顯示,新發崗位量TOP10(前十名)的技術崗位中,大模型算法(68051元)、人工智能工程師(60768元)、算法工程師(52381元)位列高(月)薪崗位的前三。2025年1—2月,新經濟行業人才供需比達2.27,即超過2個人競爭1個崗位。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文多
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爆火,人工智能(AI)行業再掀人才爭奪戰。
3月25日,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發布《2025春招職場安全感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新發崗位量TOP10(前十名)的技術崗位中,大模型算法(68051元)、人工智能工程師(60768元)、算法工程師(52381元)位列高(月)薪崗位的前三。
報告同時披露,2025年1—2月,新經濟行業人才供需比達2.27,即超過2個人競爭1個崗位,同比增長42.8%。
在人才流入/流出比(>1為凈流入,<1為凈流出)方面,人工智能行業的該比例從2024年1—2月的0.80跌至2025年同期的0.71。報告認為,這種現象或因互聯網、電商、游戲等行業對AI人才的持續爭奪。智能硬件、電商新零售行業連續兩年人才凈流入,新金融科技、電子行業打破人才凈流出狀態,實現人才吸引力逆轉。
高薪求才的場景屢見不鮮,頭部企業紛紛拋出極具吸引力的薪資福利方案,從百萬元年薪到股權激勵,應有盡有。這讓人不禁感嘆,AI時代,最寶貴的依然是人才。
根據報告,大模型算法(68051元)、人工智能工程師(60768元)、算法工程師(52381元)位列技術高(月)薪崗位的前三。其中的大模型算法、算法工程師崗位都將“數據開發”作為核心能力要求,而人工智能工程師的人才來源跨界幅度大,甚至包括平臺產品人才。
在新發崗位量TOP10的非技術崗中,AI產品經理以49785元的平均月薪領跑,人才來源主要為“平臺產品”“用戶產品”“策略產品”崗位。
據脈脈“人才銀行”數據,當下三?熱門公司(人工智能?業的DeepSeek、游戲?業的“游戲科學”、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宇樹科技”)的員?經驗、學歷分布如下——

熱門公司的員工經驗、學歷分布圖片來源:報告截圖
工作經驗方面,DeepSeek的員工經驗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分布,主力員工多有5~10年工作經驗,占比達40%。游戲科學的資深員工較多,具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員工占70%。宇樹科技方面,具備1~5年工作經驗的員工占46.4%,具備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員工占47.8%,整體呈“啞鈴型”分布。
學歷方面,深度求索的高學歷員工密集,碩士和博士合計占到總員工人數的37.2%,符合尖端領域對?才學術背景的強依賴。游戲科學員工以本科生為主(44.3%),專科學歷的員工則占5.7%,反映創意型企業對學歷的包容度。宇樹科技的碩士、博士學位員工占比也較高(碩士29%,博士1.4%),匹配硬件研發“技術+工程”雙驅動的特性。
從不同行業的人才流入/流出比(>1為凈流入,<1為凈流出)來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兩大熱門賽道處于人才凈流出狀態。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流入/流出比從2024年1—2月的0.80跌至2025年同期的0.71。報告認為,這種現象或是因互聯網、電商、游戲等行業對AI人才的持續爭奪。智能硬件、電商新零售行業連續兩年人才凈流入,新金融科技、電子行業打破人才凈流出狀態,實現人才吸引力逆轉。
根據?可思研究院2024年公布的本科十大熱門專業,脈脈再結合自身平臺上關于這十大專業的就業數據后發現:計算機、軟件工程兩個專業的畢業?集中于Java開發、前后端開發等技術崗位,對口度高,體現了IT行業的技術壁壘。
部分專業陷?“文科泛化”困境,因培養偏理論或通用技能(如溝通、文案),畢業?多扎堆專業門檻低的崗位(銷售、行政)。工商管理、英語、經濟學、漢語??學專業的畢業生中,“銷售”成為最多人選擇的出路。“教師”成為漢語?文學、教育學專業畢業?的出路。
臨床醫學與法學專業具有?壁壘,多數畢業?留在對口崗位,部分轉?銷售崗位。值得注意的是,產品經理崗位出現在經濟學、教育學專業的就業選擇中。

十大熱門專業本科生就業方向 圖片來源:報告截圖
報告還顯示,未來5年職場人的技能需求調研結果顯示:AI/人工智能(詞頻305)成為職場人關注焦點,超過第?名的專業技能(詞頻162)近?倍,折射出技術迭代引發的普遍焦慮。
管理(詞頻28)、溝通能力(詞頻27)、英語(詞頻25)和人脈(詞頻24)等軟技能仍有?定的關注度。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分析(詞頻27)作為有?定專業壁壘的技能,其需求程度已與上述軟技能不相上下。
報告中,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飛認為,職場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安全感,在職業和工作的選擇上,應努力離市場更近、離資源更近、離結果更近、離價值創造更近。在職業發展路徑上,應聚焦細分領域,積累更多的職業價值積極信號。同時保持開放心態、提升學習能力,成為高適應力的“π型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智庫“HRflag”的執行董事唐秋勇同樣認為,個體需要不斷提升自我效能感,組織則需要提供鼓勵成長和創新的環境,共同協作打造穩固且可持續的職場安全感。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