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31 13:57:46
12月26日,“東莞制造美學”課題研究成果發布會舉行,會上發布了全國首份以“制造美學”為主題的媒體智庫研究報告《東莞制造美學城市IP研究報告》。《報告》由東莞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社科聯指導,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東莞市社科院聯合發布,深度解讀與分析了“制造美學”這一新興概念。
生活有美學,以“美生活”來提升“好生活”,追求一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建筑有美學,以“美建筑”來提升“好建筑”,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空間體驗。在邁向世界制造強國的過程中,制造同樣需要“美學”的聲音,同步跟進工業文化,推動工業實現發展和躍升,以專屬的“美”勾勒生產力走向更高級形態的模樣。
12月26日,“東莞制造美學”課題研究成果發布會舉行,會上發布了全國首份以“制造美學”為主題的媒體智庫研究報告《東莞制造美學城市IP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報告》由東莞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社科聯指導,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東莞市社科院聯合發布,深度解讀與分析了“制造美學”這一新興概念。

“東莞制造美學”課題研究成果發布會現場
《報告》指出,東莞是伴隨著中國制造業演進而成長起來的城市,其現代化的制造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東莞也是全國首個提出將“美學”與“制造”緊密結合的城市,這一全新概念是東莞在工業實踐中的切身體悟和思考蝶變。
近年來,東莞也一直在樹立、傳播“有一種制造美學,叫東莞”的城市形象,這座享譽海內外的“國際制造名城”,正從“制造之城”邁向“美學之城”。
制造業是國家發展和繁榮的基石,工業文化定義了各國工業化的路徑和特色。工業文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而發展,是提升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映昆在致辭中談到,“我國已進入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歷史性跨越期,迫切需要發揮文化的力量,構建與制造強國相適應的工業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代中國工業和中國企業故事”。
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更加重視工業文化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自2022年起,國家工信部成立的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開始推進我國區域(城市)產業名片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打造,組織實施了“新時代國家工業形象塑造與傳播工程”。東莞正是區域(城市)產業名片計劃的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
作為中國的制造業重鎮,也是區域(城市)產業名片計劃的全國首批試點城市,東莞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有責任也有能力在這一歷史節點上提煉出標志性概念,引領時代發展。一方面為中國制造業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為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新視角和思路。因此,東莞提出了“有一種制造美學,叫東莞”。
“制造美學”是什么?《報告》研究指出,它是研究制造業設計、工藝、生產、包裝、品牌等過程的美學理論,呈現了現代制造業的美學體驗,體現了審美意識與制造品質的共鳴,是進階和動態發展的過程。
《報告》認為,東莞提出這一概念,極具理論價值、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何映昆亦表示,“東莞制造美學之于中國,之于制造業,之于工業文化的意義在于,為新時代中國工業文化內涵的豐富注入了東莞智慧,也為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
東莞方面談到,之所以要提出“制造美學”這個概念,是東莞一直以來從“制造到智造到創造”發展路徑進階的思考、對工業文化價值的思考,也是東莞作為全國首批區域(城市)產業名片試點城市的戰略性、前瞻性謀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產業政策司巡視員、全國工業旅游聯盟理事長辛仁周在發布會上談到,東莞是中國制造業城市的排頭兵,東莞制造業遇到的問題,也正是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制造美學的提出,“是對中國制造超前的探索,也有助于跨越國際壁壘,讓東莞制造和中國制造的產品更好的走向世界”。
制造是基礎、美學是價值。經歷40多年的發展和持續升級,東莞制造業在產品質量、產業鏈、創新水平等方面都在向產業鏈“微笑曲線”兩端不斷攀升。東莞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正從發展“硬實力”向提升“軟實力”轉變。
設計之美、工藝之美、生產之美、產品之美、人文之美、理念之美,《報告》根據東莞近年來的表現,提煉出了六種美的表達。
首先,東莞的制造本身就很美,是美的承托者和呈現者,這種“美”貫穿于設計、工藝、生產和產品等多個維度,并在這些領域引發了深刻的變革。
比如制作一只獅頭歷時3個多月,制作一只龍舟配件有300多個。這些傳統手工與民間智慧至今依然活躍,它們與現代設計、技術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同時,現代工藝的精細精密、技術創新,又將制造工藝推向了更高的專業水平。
精湛的工藝,能讓好的設計走進現實,更讓產品變身為藝術品級別的存在。有東莞企業家曾言:他之所以選擇到東莞來落地設計,是因為這里有最好的木匠、最好的鐵匠、最好的結構工程師,打樣快、出圖快、變現快,更重要的是,東莞精美的工藝能倒逼他靈感的產生。
又如一年生產180萬個床墊,每天生產5000個,大概需要多少工人?東莞企業給出的答案是:僅需50人!從調配面料、粘膠,到圍邊、包裝、出廠,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而且,柔性化的生產線,能同時產出上百個型號的床墊。

在東莞,像這樣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產線,遠不止一家。2014年起,東莞就已經在推動實施“機器換人”,自動化、智能化為東莞制造業帶來了“兩降三升”。后來,東莞又首創提出以“全生態鏈”方式推動智能制造集群化發展,讓AI滲透到各個制造環節,助力降本增效、質量提升和定制化生產。
如果說制造是東莞的“底牌”,那么添上了設計之美、工藝之美、生產之美、產品之美的制造成為了東莞的“王牌”。
其次,東莞制造還是美的制作者和創造者,更新出了人文之美、理念之美。東莞的實踐證明,當制造發展到更高階段時,其影響力超越制造本身,深入人類文化和社會的深層次領域,激發出更多的美與創造力。
從近代史開篇地,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再到國際制造名城、“制造美學”首提之城,每個階段都體現了東莞以先進理念為驅動力,推動城市變革與產業升級的獨特路徑。
時至今日,東莞是一座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青春之城,是外來人口占73%的多元之城,是與年輕人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文化之城,是“年輕時尚青春潮流”的新一代城市。

回溯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人-產-城-文”的融合相得益彰——通過制造業吸引人群聚集,通過產業發展推動城市繁榮,通過人與城市的共同成長實現思想、技術和文化的躍遷。她用40多年的實踐,串聯起人才、產業、城市和文化的閉環發展路徑,探索出一種新型工業文明的邏輯。
以上六種“制造美學”的具體體現,讓人看到東莞正在形成“以美興產、以產興城、以城聚人”的獨特發展模式。
經過40多年的沉淀,制造業成為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根”與“魂”。近年來,隨著“美學”與“制造”的雙向奔赴,東莞傳統制造早已邁上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的深刻轉型之路。

《報告》中具體分析了玩具與文體用品制造、紡織服裝、家具制造、印刷包裝、電子信息以及食品飲料等六大極具東莞代表性的制造領域,展示了許許多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藝之美、設計之美、產品之美、理念之美等。
于東莞而言,“制造美學”早已不是一個紙面上的概念,她已經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發涌現,并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驅動力。
以玩具及文體用品制造業為例,作為東莞的四大特色產業之一,這個產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玩具產量最高時占廣東省的一半、全球的30%。后來,東莞因時而動,緊抓潮玩發展新風口,依托雄厚的玩具制造基礎以及優秀的產業配套能力,轉型成為一座“潮玩之城”。如今,全球動漫衍生品1/4在東莞生產,中國近85%的潮玩產自東莞,還在2023年被授予了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國潮玩之都”稱號。

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毛就是這一產業轉型的親歷者,他談到微石文化從創立之初就是“制造美學”的踐行者,“我們從附加值較低的代加工,到自主研發設計和制造產品,最終獲得了市場的認可”。熊毛的感受是,“創新”不應僅僅是從終端產品去創新,而是應該從上游的原材料、設備、產品加工和深加工等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去體現;讓代表中國文化的產品為國際市場所歡迎,更應從“設計”等多個環節入手,讓最終呈現的“產品之美”為國際消費者所折服。

近年來,東莞推動美學理念融入制造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中,推動制造美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傳統產業領域,打造了潮玩產業“中國潮玩之都”、家具產業“家具潮·東莞造”、紡織服裝產業“時尚潮·東莞造”、食品產業“美味生活·東莞造”、文旅產業“制造美學·來莞定制”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產業IP,實際就是推進“制造美學”實體化、落地化,為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寫下了一個個生動注腳。
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常務副會長周紅石認為,東莞還需要將“制造美學”的工作往下延伸,將制造美的工作一步步開展下去,使其更加豐富多元和多維度。比如,東莞在工業設計方面已經擁有了很多的成就,那么就要進一步的打造品牌,讓設計文化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陳世棟也對東莞“制造美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世棟說,“制造美學”不能停留在理論框架中,而應“頂天”和“落地”。“頂天”即通過政府政策推動它成為一個城市發展戰略;“落地”即引導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形成合力,真正推動制造業的整體發展。
其實,在東莞“制造美學”早已不止于制造的升級與轉型,更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文化的樹立,息息相關。
發布會上,得利鐘表總經理劉仁談到他的親身感受。劉仁說,東莞今天能夠提出來“制造美學”的理念,就是對制造業整個價值鏈的重造,“我想未來中國品牌不單單是中國的品牌,而是世界的品牌,這才是我們東莞制造之美的一個成功”。
接下來,東莞還將繼續推動美學理念融入制造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中,推動“制造美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東莞鼓勵企業以美學為引領,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支持設計師以美學為靈感,創作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引領消費潮流的作品;倡導全社會以美學為視角,重新審視和評價制造業的價值和貢獻。
未來,“制造美學”將成為推動東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也將為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文/李金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