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8:14:03
每經記者|李少婷 劉志遠 每經編輯|楊 翼
數字化時代,技術的發展和數據量的迸發,為創新性新聞產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A股綠色報告項目正是其中一例。
2020年9月開始,《每日經濟新聞》與環保領域知名NGO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以公司環境責任和綠色投資的視角,挖掘我國龐雜的環境風險數據。
這些數據來源于31個省份以及337個地級市政府發布的環境質量、環境排放和污染源監管記錄等權威數據。項目從中監測篩選中國5000家A股上市公司及其旗下數萬家關聯公司(包括分公司、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環境表現數據。截至2024年12月9日,A股綠色報告項目已經運轉了4年有余,收錄經過清洗的數據近萬條。
從數據到新聞再到產品,A股綠色報告項目開創了通過動態數據挖掘新聞的新模式,也獨創了針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環境風險評價榜單。同時,項目推動提升環境問題的整改進度,也提高了投資界及公眾的環境風險意識,彰顯了《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主流財經媒體的社會擔當。
剖解近萬條權威數據 多樣化融合報道創新
在環保政策和金融監管兩個宏觀層面,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央層面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和要求不斷提升。
我國各級政府每天都會在特定的公開網絡發布大量涉及各類企業的環境類行政處罰、污染源排放監控數據、環評審批信息。這些關乎公共利益的環境風險信息,往往過于分散、內容復雜而專業,因此很少被大眾關注或被媒體報道。
清洗、梳理、結構化這些數據,是發掘龐雜數據背后價值的必由之路。2020年9月起,《每日經濟新聞》與環保領域知名NGO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AI綠報快訊、A股綠色周報、A股環境風險榜、綠色排雷投資周報一系列“A股綠色報告項目”產品誕生。
4年多來,A股綠色報告項目以每周近百條的速度挖掘、清洗和積累結構化數據,迄今共同剖解了近萬條權威數據,產出持續性分析報道“A股綠色周報”182期,數千條綠色快訊,逾百期綠色投資排雷周報視頻。
此外,2021年2月起,我們根據累積的環境監管數據,加以科學評估模型分析,推出了A股全覆蓋、數據多維度、信息嚴核查的中國首份A股上市公司環境風險榜。2023年度起,A股環境風險榜再次升級,增加單位市值環境風險榜,多維度呈現環境風險分布情況。
讓環境風險更透明 彰顯媒體社會責任擔當
環境保護,不管是在公共利益層面,還是在投資領域中,都廣受各界關注。“雙碳”目標公布后,各界的環境保護意識及環境風險防范意識更強烈,監管也呈現出從嚴的趨勢。
基于持續更新的政府公開大數據,A股綠色報告項目從公司環境責任和綠色投資的視角出發,借力智能化寫作技術,持續性地批量化產出具有監督色彩的數據新聞內容,使得A股上市公司的環境風險信息更加透明。
“A股綠色報告”項目的效果立竿見影,影響力直達上市公司決策層。每期的內容一經發布,立即引發市場關注,累計至今,項目已收到數百家上市公司的直接反饋,推動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加快環境問題的整改進度,提高公司環境風險意識。
地方政府也對報道進行了關注并督辦被提及的相關公司所涉及的環境風險問題。此外,隨著ESG投資理念廣泛受到認可,跨國投資機構等利益相關方也是A股綠色報告項目的關注者。近段時間以來,供應鏈ESG廣受關注,項目也曾多次收到供應鏈龍頭公司的反饋,咨詢供應鏈相關方的環境表現。
積極挖掘環境領域大數據,提示風險、促進整改及完善,是機構媒體的責任與擔當。A股綠色報告項目關注企業的數據,而企業的運行關乎公共利益,監督企業規范運行有利于公共福祉,社會效益在環境保護方面尤為明顯。這是“新聞決定影響力”的注解,也是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主流財經媒體的應盡之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