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17:59:19
夏末初秋,東北的天氣轉涼,養了十多年牛的遼寧小伙李林(化名)和往常一樣,一早來到自家的牛棚“巡視”,囑咐養牛場的工人今天需要投下多少量的草料和谷物。
23個大棚、6000多頭黃白花色的西門塔爾公牛,它們的健康狀況和進食情況是李林每天最為關心的事,“給牛喂食得有講究,要吃得健康、科學,我們都希望牛的體重、出肉率能上去。”
據李林介紹,西門塔爾牛是國產肉牛中的優質品種,生產性能好,適應性強,產肉率高且肉質優良。在他的養殖場,通過對防疫和飼養配料的標準化管理,一頭牛的養殖周期為1年,每年場內的出欄量能夠達到6000頭。
這一規模不小的養牛場正是當地知名企業遼寧綠源肉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源肉業)穩定合作的肉牛養殖基地之一。據了解,綠源肉業在擁有4個自建養殖場的情況下,還簽約了多個像李林這樣的優質本地養殖戶,以確保第一手貨源的穩定性。
在過去長達8年多的合作里,綠源肉業將這些新鮮、高品質的牛肉源源不斷地送向鍋圈食匯(以下簡稱“鍋圈”)。作為鍋圈的“N個一”食品工程之一,其和綠源肉業的攜手也是通過“單品單廠”合作模式,以肉牛生產加工為契機,撬動當地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當地走出三產融合“大生態”的典型路徑。
“從源頭把控食材品質,以銷定產,將對食品安全的管控鏈條向一產延伸,是企業發展的必要路徑,也是政府十分重視的發展方向,三產聯動的合作模式有助于當地肉牛產業健康、長久地發展。”黑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晁英楊表示。
我國東北三省之一的遼寧,地處渤海之濱,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物種植條件——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元素的肥沃黑土地、溫潤豐沛的遼河水源,以及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晝夜溫差。
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在此處繁茂生長,每一次的豐收都為這片土地上飼養的牛羊提供了最為天然、優質的食物,因而畜牧業也得以在此蓬勃發展。
其中,沈陽市遼中區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區,距今已有超三十年的肉牛養殖歷史。遼中區委宣傳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遼中區肉牛年存欄量在2020年已達28萬頭,出欄量達33萬頭,且這兩個數字在近年里還在持續增長。
遼中區飼養的肉牛品種主要是李林養殖的西門塔爾牛,這一品種原產于瑞士,在20世紀初被引入我國。通過與國產黃牛雜交,目前國產的西門塔爾牛呈現了非常好的肉用特性,其肉色鮮紅、紋理細致、富有彈性,大理石花紋適中,營養豐富,牛肉等級明顯高于普通牛肉,是高品質的食用牛肉。
長期布局食品供應鏈的鍋圈在8年前就看準了這一當地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將距遼中區肉牛養殖基地僅90公里的綠源肉業發展成了上游供應商之一。
鍋圈相關負責人介紹,綠源肉業所在的黑山縣政府不僅要求肉牛加工企業養殖有模式,加工有規則,對影響肉牛生長的關鍵要素飼料品質也進行嚴格把控,“在鍋圈向一產、二產生態融合的過程中,給予企業非常大的信心和政策支持”。
例如,在飼養環節,當地政府要求企業在飼料的用量和頻次上進行標準化管控。“無藥殘是我們對企業最基本的要求,并且當地的飼料企業必須加入反抗生素聯盟,通過生物發酵技術,確保飼料的品質供應。”晁英楊介紹,黑山縣政府每年會抽調500萬元以上的資金,對生豬、肉牛、雞蛋等產品進行不定期抽檢,長期關注和推動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當地政府重點招商引資的項目之一,便是綠源肉業的肉牛屠宰加工項目。綠源肉業總經理王繼偉表示,公司成立至今,始終堅持國產肉牛的養殖加工,聚焦牛肉食材的原料加工及供應,致力于將肉牛加工發展成當地的強勢產業。
截至目前,綠源肉業已成為鍋圈“牛肉”原材料供應鏈中合作時間最長,供應量最大的企業。王繼偉透露,2023年,綠源肉業對鍋圈供貨的總銷售額達2.49億元,“鍋圈的訂單量和銷售額在近年來逐年上漲”。
晁英楊也坦言,鍋圈對當地肉類企業和肉牛產業鏈的發展至關重要,“企業發展的關鍵就是以銷定產。”
可以看到的是,在黑山縣的產地優勢、優質企業和政府的通力合作以及鍋圈的助力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當地肉牛產業鏈得以大力發展,黑土地上的黃白花公牛變成了助農增收的“金牛”。
“鍋圈尚未開設C端門店時,我們雙方就開始了合作。”王繼偉介紹,綠源肉業與鍋圈的合作已有8年之久。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合作初期,工廠生產的一款肥牛卷嘗試著向鍋圈彼時的約1500家門店進行投放,“一家門店一天可以賣出5、6盒,原來每天生產1噸的產品,逐漸增加到了10噸,最高峰時兩個工廠全天對該單品的生產總量達25噸”,“這個銷售情況是超預期的”。
一卷肥牛的“出圈”,背后是綠源肉業對高品質的追求以及鍋圈對“單品單廠”合作模式的打造和投入。
在牛肉的來源上,綠源肉業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與當地養殖戶簽署回收合同。為了保證牛肉的食品安全,綠源肉業會對肉牛進行多輪檢測。第一輪檢測便是在養殖場,只有肉牛尿液進行快檢合格后,牛才會被裝車拉回加工廠。
此后,肉牛會在綠源肉業的工廠車間里經過清真屠宰、48小時排酸工藝。完成排酸后,經過分割的大塊牛肉將進入一體化加工生產車間,并經過精細分割、原肉整切、真空鎖鮮、冷凍保鮮等過程,最大程度保留鮮肉的營養和質感。
在加工過程中,檢驗檢疫人員也會對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進行監督和檢測。他們對牛肉的各項指標進行細致檢查,只有符合行業標準和規定的牛肉產品才被允許出廠銷售。
“從活牛到真正的產品生產完畢,基本要經過十余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企業一直堅持一個標準,即所有裝箱打包好的產品,肯定是百分百合格的。”王繼偉稱。
與此同時,綠源肉業的特點還在于其對牛肉制品的專注。區別于多個綜合型企業,綠源肉業在細分品類中不斷摸索、提升。
“肉類加工的行業中,同類品不缺,同等品也不缺,缺的是同質同價的產品。”在行業競爭中,王繼偉深諳質價比的重要性。因此,他也強調,不同于其他多數企業,綠源肉業的肉牛均為當天屠宰,當天加工,因此肉質更新鮮,食用時的口感更嫩滑。
對于上游供應鏈的打造,鍋圈創新發展出了“單品單廠”的合作模式,即選擇一家工廠最具有優勢的核心品類進行合作,讓鍋圈的每一款產品背后都凝聚著這一食材的頂尖生產工藝。
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鍋圈打造了多個“N個一”食品工程,除了綠源肉業,還有代表“一只蝦”的逮蝦記、“一個番茄”的澄明食品以及“一個丸子”的丸來丸去食品等優質企業。
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鍋圈共有9660家門店,其中自營門店10家,加盟店9650家。
并且,鍋圈創始人、董事長楊明超在8月末業績發布會上透露,鍋圈已制定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通過雙場景、雙品牌、雙渠道的模式,推動網點向2萬家擴展。
線下零售的萬店規模為企業打開銷路,也反向帶動了企業的生產能力的發展。“現在鍋圈線下門店的快速發展倒推著我們必須對我們的企業進行改革,投資建設新工廠,擴大成產線,提升產能。”王繼偉稱。
據了解,隨著鍋圈市場開拓的加速,綠源肉業也在加快產能建設,其二期工程項目的9800平廠房建設已經步入收尾階段,預計將于10月末投產。投入使用后,該廠房將用于肉牛副產品的深加工,以滿足鍋圈產品品類擴充的需求。
同時,為了加強養殖源頭的把控力度,目前綠源肉業也在發展自己的肉牛養殖場。在王繼偉看來,綠源肉業與鍋圈的合作是相互陪伴、共同成長的一種長期主義價值,“打造出同質同價的好產品,是打造高復購率的關鍵,這也是市場上非常稀缺的品類。通過與鍋圈的合作,我們只需要做好產品,借助鍋圈的市場地位和份額,能把產品的融合與推廣帶動得更好。”
得益于鍋圈渠道的優勢以及對消費者市場的快速洞察,綠源肉業積極研發多種產品,以適應鍋圈在火鍋、燒烤等食用場景中的食材需求。據了解,綠源肉業已經上線了大約30款產品,覆蓋火鍋涮品、燒烤食品和預制食材等多個品類。
在鍋圈的助力下,綠源肉業完成了從傳統肉類交易到肉制品零售,再到肉制品精細加工的產業“三級跳”,而這也是鍋圈眾多生態伙伴中的一個成長縮影。
近年來,在以鍋圈為代表的餐飲數字零食企業的供應鏈加持下,黑山縣以綠源肉業等龍頭企業為支撐,以三產融合為抓手,推動當地肉牛屠宰產業發展壯大。
“食品產業是最大的民生產業,食品安全一頭牽著民心,一頭關乎產業,因此企業將觸點向一產延伸,從源頭確保食材的品質安全,對企業的經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晁英楊表示,“以綠源肉業為代表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為支撐黑山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鍋圈的介入,通過發揮平臺價值和在銷售端對產品質量的統一把控,以銷定產,倒推生產端發展,市場端的大數據反饋也有助于產地源頭企業更好地適應和了解市場及消費者需求,形成產業上下游的良性協同與互動,以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鏈的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