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4-03-09 14:28:4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打造高質量發展‘第四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堯德中圈出了兩個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
▲堯德中
“本質上講,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動能轉換,支撐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路徑,是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的‘關鍵一躍’。”在堯德中看來,不僅從“0-1”的原始創新非常重要,也要重視從“1-10”、從“10-100”的成果轉化。
而要真正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落地轉化,就要著力破解科技和產業“兩張皮”問題。
“從實驗室到場景應用,新質生產力需要中間環節進行落地,聯合實驗室就是促進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平臺。”他提出,共建聯合實驗室可以作為挖掘和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可以作為成渝地區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可以通過挖掘雙方優勢而互補的資源,以共建聯合實驗室的方式推動成渝地區新質生產力的涌現和發展。
在實驗室的選取上,他建議瞄準成渝地區互補性強的優勢領域,例如腦科學和人工智能:“成渝地區有望在這兩個方面做出有特色的新產業。”
堯德中以腦科學為例,成渝地區在腦科學、類腦智能領域已做了諸多有份量的探索。比如,成都依托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了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重慶則依托陸軍軍醫大學建設了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兩者均背靠強勢的大學科技研究成果,承擔從大學實驗室-產業轉化-產業應用鏈條中的轉化環節。
“不僅僅是相同領域,雙方恰好有很強的互補性。”他指出,因背靠電子科大,信息科學是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強項,聚焦從宏觀的大腦網絡和回路去思考大腦工作原理;重慶則有強大的醫學背景,更多地從微觀的分子生物學、醫學、神經元層次去回答腦科學問題。
“兩者合作,將是典型的跨學科合作。”堯德中相信,成渝攜手共建腦科學聯合實驗室,不僅可以合力對現有的研究進行轉化,有更多新突破、新成果出現,推動腦科學本身發展,還將對包括類腦智能在內的諸多未來產業產生牽引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
“除了腦科學,成渝地區互補的優勢領域還有很多。”堯德中建議可先以腦科學合作為突破口,探索全新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整合雙方力量進行示范,再逐步探索擴大其他優勢領域進行合作。
封面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