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7 12:52:07
每日經濟新聞 羅艷玲 張強 每經編輯|趙博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不久前,將服務于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簡稱成都大運會)的“蓉寶”機器人憑借高顏值和高科技,一經亮相,迅速走紅。
成都大運會即將開幕,不止“蓉寶”,從大運會場館建設到賽事保障,“科技感”滿滿的產品比比皆是。一組數據顯示,成都大運會在充分考慮賽事需求上,依據現有場館改造了36個,規劃新建13個。作為大運會開幕式主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更是集成應用9大項、38小項建筑業新技術。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而創新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科技創新建設擺在首位,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
堅持科技創新,是一個城市發展永恒的主題。
此前,黨的二十大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出發,對推進科技創新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系統部署。今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對標國內許多一線城市,無一例外都將科技創新視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如上海將科技創新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合肥通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來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南京則以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全面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據電子科技大學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長湯志偉介紹:“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想再依靠投資驅動、技術模仿,就難以支撐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成都當下正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努力打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必須加快形成以自主創新和引領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體系。
綠色低碳發展是時代潮流,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成都致力于實現精準碳減排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大型體育賽事在低碳管理和環境治理上的關鍵目標。圍繞“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運營、低碳參與”,成都大運會在探索綠色賽事上下足了功夫。
在首個5G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成都大運會將在“智慧大運”的理念下向全世界呈現出成都創新科技的硬實力,據相關媒體報道稱,大運會的跳水館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清水混凝土澆筑技術,鳳凰山體育公園使用了智能導航系統和場館智能安全援助服務系統等等,許多服務于大運會的“黑科技”也率先走上了大運“舞臺”。
在賽事保障上,成都大運會更是將科技與體育賽事完美融合,如高壓水霧設備能夠對賽事環境有效降溫10°C以上,減輕高溫天氣對人的影響;及時反饋心臟健康狀態的立式心電圖機、AI智能健身鏡、智能烹飪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成都實施共計170余項技術產品,覆蓋30余個場館,為大運會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成都利用本屆大運會為契機,用科技為體育賽事做保障,促進多種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真正實現科技賦能大運會,讓群眾感受到科技成果帶來的美好體驗。在未來,這些科技成果將得到推廣應用,成為人們一種廣泛認同的生活方式,滲透城市發展的各個角落,浸潤市民日常的生活細節。
籌辦大運會,加速了成都城市面貌革新。可以說,在推動“綠色大運會”的同時,成都也聯動城市側推動實現“綠色成都”建設。
毫無疑問,舉辦大運會彰顯著城市的實力。但如何通過賽事賦能城市發展,讓更多人從中受益,是舉辦一場賽事更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也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與智慧。
當前,成都經濟總量已經突破2萬億,并持續推進制造強市戰略。近年來,成都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建圈強鏈,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樣也面臨著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優而不精的問題,科技和產業之間的脫節已經成為制約成都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那么,如何以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此基礎上,成都必須打破制約成都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痛點”“堵點”,抓住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牛鼻子”,突出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重點,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先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突出業態融合模式創新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此外,環境的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當前,成都充分構建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優化“智慧蓉城”建設科技服務,增強“健康成都”技術供給,要發揮好在蓉高校院所和創新型領軍企業重要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成都大運會是一場充滿科技感的盛會。在這場盛會中,成都將通過科技為城市賦能,讓城市更加智慧化、現代化。一場玩轉“體育+”大都市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城市對于工業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大的體現,同時也是成都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