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xin)聞 2023-03-06 15:02:12
每經(jing)編輯|李澤東
“世界科技競爭越來越取決于‘塔尖’上少數拔尖創新人才,這需要我們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基礎上,關注兩端。”
據上(shang)(shang)觀新聞(wen)報(bao)道,在今天下午(wu)舉行的上(shang)(shang)海代表團全(quan)(quan)體會議上(shang)(shang),全(quan)(quan)國(guo)人(ren)大代表、華(hua)東師范大學黨委書(shu)記梅兵作關(guan)于加(jia)快建(jian)設教育強國(guo),全(quan)(quan)面提高人(ren)才自主培養(yang)質量的發言(yan)。
梅兵所認為的“兩端”,一端是少數具有某學科超常潛質學生的培養,要為他們開辟和暢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體化的識別、培養“綠色通道”,強(qiang)化學生創新和(he)實(shi)踐能力培養,早出(chu)(chu)、快出(chu)(chu)拔尖創新人才。

另一端是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趨勢,面(mian)向新一輪科技革(ge)命和(he)產業變革(ge)推進(jin)研(yan)(yan)究(jiu)生(sheng)招生(sheng)和(he)培養體制(zhi)機制(zhi)改革(ge),讓(rang)研(yan)(yan)究(jiu)生(sheng)站在創新的最前(qian)沿,加快(kuai)培養國(guo)家急(ji)需的“高(gao)精尖缺”人才。
梅兵認為,從小教育生態(即教育系統內部)來說,要形成草木繁茂、百花齊放的景象,需要關注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與普通教育,各個學校特別是高校,以及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同質化傾向,促使各級各類學校都能定位清晰、各司其職、追求卓越、充分發展。梅兵說,以高等教育為例,我們一提到頂尖大學,往往就只想到綜合性大學。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全球城市除了有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外,還有許多位居世界前列的小規模專科性學校。這些學校不僅為國家為城市培養了一大批業內頂尖人才,也為國家和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要花大力氣建一批包括綜合性和專科性的頂尖高校,黏住一批頂尖人才,培養一批頂尖人才。”

屢(lv)戰(zhan)屢(lv)敗,屢(lv)敗屢(lv)戰(zhan),近日一(yi)名女生在社交平臺分享(xiang)自己8年考研失敗的經歷沖上熱搜引發網友(you)討論(lun)。
當(dang)事(shi)人稱2015年(nian)第(di)一(yi)次考研到現在從應屆(jie)畢業(ye)生到(dao)30歲,8次考研失(shi)敗。


面(mian)對網(wang)友(you)的關注,當事人(ren)表示,除最開(kai)始的(de)兩年,都沒有完全脫產,收入(ru)夠(gou)(gou)生活夠(gou)(gou)學習(xi),考(kao)研是(shi)因為真(zhen)的(de)喜歡這個專業想(xiang)學習(xi)點東西,能坦然面(mian)對批評與(yu)質疑,分享自己的(de)考(kao)研經歷本意是(shi)想(xiang)和(he)過去告別,已(yi)經收拾好(hao)心情準備重(zhong)新出發。
對此,眾多網(wang)(wang)友(you)提出建議。有網(wang)(wang)友(you)稱,“承認自己能力不足,別再軟肋(lei)上浪費(fei)時(shi)間”
“有些東西(xi)不是堅持就能勝利(li)的(de),懂(dong)得放棄才會得到更多”

也有網友認為(wei)“沒必要嘲笑,有夢想誰都了不起(qi)”“堅(jian)持八年其實也是一種勝(sheng)利”

據紅網報(bao)道,研(yan)招網官方(fang)統計,2023年研(yan)究生(sheng)報(bao)考(kao)人(ren)(ren)數(shu)為474萬(wan)(wan),相(xiang)較去年22考(kao)研(yan)全國(guo)碩士(shi)研(yan)究生(sheng)招生(sheng)考(kao)試報(bao)名人(ren)(ren)數(shu)457萬(wan)(wan)人(ren)(ren),同比增長(chang)17萬(wan)(wan),增長(chang)幅度為3.72%。在數(shu)量眾多(duo)的考(kao)研(yan)群體中(zhong),“上岸者”永遠只是少數(shu),大多(duo)數(shu)人(ren)(ren)都(dou)要面臨(lin)考(kao)研(yan)失(shi)敗(bai)的結(jie)果。
事實上,對當事女生而言,有(you)夢想,并為之努力(li),不論結果(guo)如何,本(ben)身就是一種(zhong)閃(shan)耀的意義。因此,對于一個努力(li)追夢的人,不妨讓我們多一些(xie)尊重與鼓勵,少(shao)一點冷嘲與熱諷(feng)。
每(mei)日(ri)經濟新聞綜合(he)央廣網、上觀(guan)新聞、紅(hong)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每日經濟新(xin)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zhe)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zuo)品(pin)出現在(zai)本站,可(ke)聯系我(wo)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pin)。
歡迎關注每日經(ji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