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推薦

每經網首頁 > 商訊推薦 > 正文

科技峰會丨尋找穿越周期的高成長機會 “2022年度21世紀科技峰會”順利閉幕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2-09-27 16:16:15

當下的經濟周期主線中,夾雜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里跑贏自己,成為每個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場跨周期的征戰中,科技企業有一道永遠存在的命題,那就是技術的持續進化。

9月23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2年度21世紀科技峰會”正式召開。會上,兩位院士以及20余位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技術進化論”主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碰撞。

峰會上,與會嘉賓的共識是,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但它也離不開現實的應用場景。所以,持續投入研發、攻堅前沿科技,是眺望未來的基礎,與此同時,加強技術成果轉化、提高數字技術利用,則是企業用“科技”的武器解決當下的難題。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副總編、21世紀報系總編輯鄧紅輝在致辭中表示,把過去幾十年發展所依賴的人口紅利轉換為創新紅利,以及把過去以生產要素和投資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是國家強調要走的科技創新之路,而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克核心技術之路,也是中國未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亦提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期,需要發揮全要素生產率里“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的作用。

在鄔賀銓院士看來,通過感知數據、挖掘數據以及盤活數據,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而信息的價值,就是確定性的增加。

面向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則提出,將虛擬現實與實際技術結合是一場劃時代的革命,通過數字樣機替代實驗樣機進行產品功能驗證、性能分析,能夠降低產品開發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亦是幫助企業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創新的主要手段。

尋找未來的答案

人類對未來的探索永無止境,但技術迭代的浪潮從未像今天這樣急促有力。偉大企業都是創新的產物,雖然創新同時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風險代價,但總有一批企業站在科技前沿,引領行業勇于前行。

那么,未來的技術方向都有哪些?科學家們給出了答案。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表示,元宇宙是跨界技術深度融合、集成創新的產物,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民生所產生的新型社會形態。而網、算、智、鏈是支撐元宇宙發展的基石。

騰訊杰出科學家、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負責人、騰訊云副總裁,IEEE Fellow 劉杉也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只是觀看傳統二維視頻,而是渴望更真實、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劉杉提出,通過沉浸式媒體技術來實現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共生,被認為是改變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顛覆性趨勢之一。

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銜遠科技創始人、IEEE/CAAI Fellow周伯文則表示,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構建跨場景、多任務、多模態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已成為可能,它也成為了當前人工智能行業的熱點與前沿。

同時,在多模態融合之外,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下游任務中引入自監督學習,提高多模態模型的表征能力,緩解缺少大規模監督數據的挑戰。

思爾實驗室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李世鵬指出,現在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望已經來到基于深度學習解決所有問題的階段,但問題在于,深度學習本身沒有推理能力,所以過度依賴數據以及大數據的前置收集準備已成為限制人工智能發展普及的瓶頸。

李世鵬表示,科學界在探索各種方法,以優化算法為核心,減輕對數據依賴瓶頸,比如說對數據深度學習算法優化、效率提升、計算量降低等,在模型壓縮方面,也有連續學習、小樣本學習以及遷移學習等。

螞蟻集團副總裁、大安全事業群總裁趙聞飆則表示,在數字化時代,安全科技將不僅是數字化發展的“壓艙石”,更是“助燃劑”,正在從奢侈品變為平臺型企業的必需品,發揮更大的生產力動能,從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進入深水區

如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正在加速融合,無論是通過技術升級實現降本增效,還是解決過去難以逾越的業務痛點,數實融合正日益為傳統產業帶來新的增長紅利,它也將是市場主體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強大內驅力。

當天,21世紀科技峰會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的新路徑”為主題舉辦了一場圓桌對話。對話嘉賓圍繞“數實融合”,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能鏈碳中和業務負責人、中檢能鏈總經理翟宇博表示,現在數字化的進程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各個企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范圍更廣,參與方式更靈活,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本身的場景和業務做改造,讓傳統行業有了一個新的面貌。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云計算部主任馬飛列出一個數據。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在整個GDP比重占比約40%。

馬飛稱,數字經濟分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其中與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相關的產業數字化,比重占數字經濟整體規模的80%。

不過,用友集團副總裁、中上協信息與數字化專委會主任郭金銅提出,目前有四大能力制約著企業數智化轉型,分別是持續創新能力、變革能力、生態能力和技術能力。

Avaya大中華區總裁富莉莉也表示,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架構上,企業的管理層愿不愿意從思維上做出改變?另一方面是資金的投入,數字化轉型需要時間,可能沒辦法立馬見效。

美團科技促進中心總經理赫建營則認為,數字化的應用人才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應加大對數字化應用人才的培養和認定以及培訓,包括第三方機構的建設等。

讓數據成為資產

科技創新從來不可能從天而降,它必須踩在堅實的大地上。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是科技創新的堅實大地。而數字化、智能化,既是當前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也是實體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

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郭為指出,“傳統信息化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重點之一則是持續積累數據資產。”

這也就意味著,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背后,數據資產將起到關鍵性作用,數據資產也將成為企業未來的重要資產。在郭為看來,如何將業務的數據轉化為數據的業務化,這是每個現代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命題。

中興通訊副總裁陳志萍以中興通訊的實踐為例稱,如果業務部門不能本著提質增效的原則對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和變革,數字化轉型也不能成功,這是基本邏輯。因此中興通訊是CEO、CTO、COO共同驅動,使“數字化”成為全員參與、能端到端拉通組織的事情。

此外,中興通訊以公司三大主業務流程“HPPD(高效產品開發)、LTC(線索到回款)、ITR(客戶問題提出到解決)”為核心,提煉出了通用的數字化轉型方法論,即“極致場景、局部工具、全域數據、最大化交易”。

TCL科技集團首席運營官王成從制造業的角度表示,“從2010年開始,中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這不僅體現了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日益穩固,也證明中國制造業實現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到建立規模化、集群化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偉大跨越。”

接下來,業界的共識是,制造業歷經規模化發展后,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的主題。王成表示,如何在現有制造業的基礎上再進化,如何從組裝、到核心精密、乃至到芯片,一步步承接核心高端制造,成為新的目標。

助力中小企業發展

擁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也都是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因此,扶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并從中遴選出一批小巨人企業,是當下具有中國特色、也是務實的科技跨越發展之路。

在主題為“穿越周期:探解專精特新企業成長模型”的圓桌對話環節中,聯想中國區基礎設施業務商業客戶總經理張妮娜表示,“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天生具有創新基因,在系統領域內建立了自身的競爭優勢,在產業鏈升級的趨勢之下,發展“專精特新”可以提升國內薄弱產業,占據全球產業鏈的有利位置,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價值。

北京上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孫會峰則分析稱,今年的“專精特新”企業具有五個特點:一是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在專業領域內實力較強;二是專業化程度高,主營業務收入在整體業務占比中要超過70%;三是研發體系較為完善,自建或者聯建研發機構的比重超過70%;四是對高質量發展的建鏈、補鏈、延鏈效果較強,在完善企業產業鏈中發揮重要作用;五是管理水平較高。

但張妮娜指出,目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市場需求變化快、成本上升等等困難,與此同時,企業IT基礎架構較弱,IT轉型資金匱乏,業務模式過于傳統,數字化能力不足。

“專精特新”企業明珞裝備的副總裁雷鳴認為,在國家支持“專精特新”發展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應當抓住政策紅利,提升自有產品競爭力的同時,跟上數字化轉型步伐,這兩點是關鍵。

金蝶中國助理總裁、中型企業事業部總經理林法成認為,在外部環境變化下,仍能實現高速增長的中小企業,是能實現“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的公司類型,這也是能夠支撐其應對經濟周期影響的核心因素。

2022年專精特新30強出爐

峰會上,21世紀經濟報道數字經濟課題組重磅發布《2022 年大國創新之專精特新 30 強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30強報告”)以及《2022 年科技龍頭專精特新能力指數報告》。

“30強報告”以數千家專精特新企業為樣本,并對包括發展實力、專業管理能力、成長能力、創新能力、綠色發展能力等5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以及12個四級指標進行嚴謹數據分析后,評選出了最終的30強名單。

根據結果,在專精特新 30 強中排名前 10 的企業分別是:南鋼股份、諾唯贊、嘉元科技、美迪西、廈鎢新能、華熙生物、科沃斯、固德威、鼎盛新材、科森科技。

而在《2022 年科技龍頭專精特新能力指數報告》中, 21 世紀經濟報道數字經濟課題組通過對專精特新企業投資力、專精特新“小巨人”投資力、被投企業發展力等多個二級指標及若干三、四級指標研究得出,中興、騰訊、聯想為科技龍頭專精特新能力值的前三甲。

從行業上看,硬科技企業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占據絕對優勢。在科技巨頭中,中興、聯想、小米等 5 家硬科技行業企業所投資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在總數量中占比達到48.35%。

報告認為,這也與當前的政策導向、行業風向相一致。當前在我國關鍵技術領域急需突破的背景下,政策面持續提及專精特新也表明在后續制造類企業以及硬科技企業將面臨較大的政策性機遇,迎來較好的拓展價值空間。

其中,長期關注中高端制造業核心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疊加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關注,有望加速迎來關鍵核心技術與核心環節的突破。

責編 方奕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