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11:47:23
消費復蘇放緩,百貨業轉型“陣痛”加劇。同花順數據顯示,已發布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13家百貨上市公司中,有11家業績亮起“紅燈”,預計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虧損。
因此,ST大集的大幅盈利更顯難能可貴。據8月15日晚披露的2022年半年報顯示,ST大集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約1.34億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2.49億元相比,利潤提升153.97%。
這無疑為ST大集的引戰再加砝碼。作為曾經海航系零售板塊的上市主體,ST大集經歷了一年有余的破產重整,與ST海航、ST基礎已在新戰投主導下獲得重生相比,前者同樣需要戰略投資者的進入。
6月21日,*ST大集成功摘星,更名為ST大集,隨后又加入全國供銷社日用品采購平臺、牽手ST凱撒布局免稅業務,近來又將迎來信披違規調查結果的落地。那么,萬事俱備的ST大集,戰投緣何差這最后臨門一腳?
毫無疑問,戰略投資者的引入既有化解風險之用,又能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因此,絕大多數上市主體在引入戰投時,會對戰投方的凈資產、業務類型等做出明確要求。如前不久公開發布戰投招募公告的易安財險,作為我國四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之一,其稀有牌照的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招募公告中就明確提出,戰投若為大中型金融機構,將優先予以考慮。
因此,對ST大集來說,理想的戰投方不僅要擁有雄厚注資能力的現金流,還應該能夠與其形成良好業務協同,為其轉型發展提供業務與產業鏈支持的市場主體。也正因此邏輯,坊間對ST大集戰投方的猜測,既有同樣深耕三農、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的二股東新合作商貿集團,也有電商零售巨頭京東,其背后的原因正是需要產生廣泛的業務協同性。
眾所周知,戰投引入是一場“雙向奔赴”,既要戰投方對ST大集的未來價值產生認可,也要ST大集確認戰投方能助其迅速擺脫重整泥沼。那么,仔細拆解來看,戰投遲遲未能落定,或與ST大集業務覆蓋面廣、體量大有關。
定位于新時代集成商業運營商的ST大集,為大型全國性商品流通服務企業。雖然按證監會行業劃分為“批發和零售業”,但實際上業務范圍較為廣泛,涵蓋了百貨購物中心、商超連鎖、商貿地產及供應鏈創新業務。
分拆來看,百貨購物中心是ST大集的發家之本。早于加入海航系之前,ST大集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西安民生百貨,在零售業上深耕已久,是實體門店經營的老玩家;商超連鎖業務則是并入海航商業版圖后,ST大集進軍新零售、下沉三四線城市的重要舉措。也正是基于百貨購物中心,ST大集開辟了商貿地產業務,專注于國內城市經濟帶產業物業運營,打造以“商貿物流+綜合配套”為主要業態的“商貿物流園”和“大集茂”;而基于百貨中心+商超連鎖的零售布局,ST大集還開啟了數字化轉型,涉足供應鏈創新業務,發展“超集好國內商城”和“超集好跨境購”電商平臺。
可以看到,ST大集搭建了自零售塔基之上的商業體系,形成了與國內任何一家百貨上市公司所不同的業務結構。它既有超長鏈條、偏重服務的傳統百貨零售,也有重資產、長周期的商貿地產,還手握海南自貿港、鄉村振興等多個熱門概念,并有望享受多個行業發展所帶來的政策紅利。
正因業務范圍廣、跨度大、種類多,能與ST大集擁有“最大公約數”的戰投方并不太多,這顯然是戰投遲遲未能進入的重要客觀原因之一。
細數資本市場戰投引入案例,其塵埃落定之時間長短,并不是判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其中,既有迅速引入,找準轉型發展方向的先例;也有兜兜轉轉十數年,卻“依然是你”的明證。那么對待ST大集的戰投引入,或可耐心期待。
如7月12日剛剛實質合并重整交割順利完成的紫光集團,就是光速找準戰投方,并保留清華基因,開啟高科技企業遠航新征程的案例。
又如美的集團與小天鵝之間的資產重組,則是兜兜轉轉12年最終落下帷幕的戰投案例。早于2008年,小天鵝就經歷了歷史上第一次變革,美的集團以16.8億元收購了小天鵝24.01%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小天鵝從一家國企變成了民企。
此后,美的集團通過境外子公司購買小天鵝股票、換股吸收等方式,最終于2019年合并小天鵝。如此一來,既避免了潛在同業競爭,又攜手占據更大市場份額,在一片紅海的白色家電市場搶占先機。
以這些案例來看,ST大集引入戰投也是“好飯不怕晚”。執行“先重整,后引戰”的ST大集顯然有足夠信心“先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今年以來,ST大集多次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公司已執行完畢《重整計劃》,并強調公司權益調整方案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目前控股股東、二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自查問題和業績承諾履行,并為戰投引入預留了充足的股份。
如今戰投引而不發,或可看做是ST大集與戰投方接觸更為謹慎。尤其是在6月21日成功摘星后,ST大集明確表示公司引戰進入快車道,公司管理層也始終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該項工作,但對于戰投方的身份諱莫如深。坊間認為,這一方面說明ST大集與戰投方的拉鋸與博弈仍在繼續,另一方面也側面折射出ST大集在引戰上的謹慎、負責態度。
而給ST大集找到價碼更高、業務協同更好的戰投方,也是海航信管——海航集團破產重整專項服務信托的總持股平臺,對ST大集“努力實現保值增值,回報信托受益人”的希望所在。
事實上,自2021年1月宣布破產重整以來,ST大集已經步履不停地解決了眾多引戰障礙,并在困境之下完成了階段性爬坡目標。
首先是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的情形徹底解決。通過受領現金,取得海航集團破產重整專項服務信托份額,海航商控及其一致行動人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獲得的股票讓渡給上市公司等方式,ST大集解決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同時,通過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特定關聯方向ST大集讓渡轉增股票和ST大集獲得現金及信托計劃份額,公司已消除違規擔保情形。
除了歷史問題逐一化解,ST大集經營也穩步爬坡。如前文所說,因疫情導致多家百貨商超業務受到沖擊,并拖累上市公司業績,而ST大集通過深化購物中心調整升級,加深應用線上購物,滿足個性化和豐富化消費體驗,其零售業務發展勢頭良好。
而牢牢抓住鄉村振興、海南自貿港等政策紅利,也讓外界看到ST大集的積極進取。如與ST凱撒達成合作,深挖離境免稅、離境退稅等市場,ST大集試圖掘金海南免稅市場,開辟零售新板塊;而加入全國供銷合作社日用品采購平臺,與二股東新合作商貿集團合作加深,也被外界視作ST大集意欲發揮供應鏈業務優勢,持續布局農村市場的舉動。
可以說,ST大集正等待戰投引入這一“爆炸點”。隨著戰投方的敲定,ST大集有望跟隨其他重整企業的步伐,迎來大幅度修復。而到了彼時,看點則又將變成ST大集與戰投方的后續業務合作——就像遼寧方大為ST海航輸血百億一樣,ST大集在戰投的加持下如何“滿血復活”,將又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報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