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9 11:10:38
每經編輯|黃勝
花費近2000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專業博士生,分別就職于理科、工科等不同方向的二級學院。日前,湖南省邵陽學院發布于該校官網的一份引進人才待遇公示,引發輿論爭議。
7月19日,話題“校方回應花1800萬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登上了微博熱搜。

據新黃河,18日,邵陽學院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回應稱,學校已經關注到網上對此事的爭議,后續學校人事處會統一進行回復。
據新京報,18日,湖南省教育廳人事處一工作人員對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了網上的相關輿情,正在與邵陽學院銜接處理。”
邵陽學院多名二級學院院長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由于難以引進國內的博士人才,學校不得不采取“權宜之計”,內部選拔一批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前往國外讀取博士,“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后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
7月7日,湖南省邵陽學院人事處發布的《出國攻讀博士畢業返校與同類型擬引進博士名單待遇公示》出現在該校官網主頁上。
公示顯示,該校本批次引進23名在菲律賓亞當森大學讀取哲學(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生。每名博士生引進費35萬元、科研啟動費15萬元、過渡性租房補貼14.4萬元、不需解決配偶工作增加引進費20萬元,合計84.4萬元。根據這則公示,兌付上述23名博士的待遇,該校總計需花費1800萬元。

相關公示頁面截圖(部分)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公示顯示,這23名博士均是2019年8月~2021年12月在亞當森大學完成博士學歷,所學專業均為哲學(教育學),除一位音樂舞蹈學院的副教授備注為“校外引進”外,其余22名博士之前便為該校工作人員,職稱包括講師、副教授、高級實驗師等,備注均為“畢業返校”。
據新京報,公示發布后,引發網友接連質疑:公示名單顯示,前述23名博士統一畢業于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專業,卻分別就職于該校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體育學院等多個“專業不對口”的二級學院;
此外,這批博士的就讀時間均是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相比國內高校主流的博士“四年學制”大為“縮水”,且亞當森大學并非當地名校,哲學專業也很一般。不少網友認為,邵陽學院此舉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提升該校博士教師比例。
據新黃河,對于邵陽學院的做法,不少網友對此猜測,邵陽學院此次招錄23個哲學(教育學)專業博士,主要原因可能是學校為了迅速達到教育國際化辦學要求,才一次引進大數量的“外國高校博士畢業生”。
據新京報,邵陽學院體育學院院長陳日升介紹,此前,該校在對外引進博士的招聘中屢屢“碰壁”,即使高薪待遇也無法吸引人才加盟。為此,2019年,學校統一在內部選拔一批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前往國外讀取博士。
2019年6月,該校20多名教師前往菲律賓,在亞當森大學攻讀博士。“這些教師在菲律賓待了幾個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他們就陸續回國了。之后,是通過在線網課的形式完成了學業。”
據陳日升所述,該校這批教師讀取博士時的學費、住宿費等都由個人支付,校方給予他們每人每個月1000元左右的必要生活補貼。
陳日升表示,因為學校難以引進國內的博士人才,選擇自己的教師出國讀博是一種無奈之舉。
邵陽學院其他多名二級學院院長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引進畢業返校的國外博士是學校統一的安排,這些教師原本在各自的二級學院中擔任不同專業的教師。邵陽學院與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有合作計劃,采取出國讀博是一種“權宜之計”,學校的教師們對此事也有一定的爭議。
據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顯示,菲律賓Adamson University(亞當森大學)的確在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推薦的菲律賓高等院校名單之中。

然而,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官網上,一則發布于2021年11月26日的《關于對部分國外院校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的公告》顯示,“我中心持續關注認證數據及相關舉報情況,并從即日起對下列院校的認證申請進行加強審查。我中心將根據校方提供的材料以及相關調研情況進行獨立判斷,請涉及院校的文憑持有人與學校保持聯系,獲悉最新進展。”
該審查名單中,就包括菲律賓亞當森大學。

據新京報,7月18日,記者以留學生身份向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咨詢亞當森大學的相關情況。工作人員表示,此前留學服務中心陸續收到多起舉報,反映部分國外院校在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大肆開設低質在線課程,其中就包括亞當森大學。“如果您未申報亞當森大學,建議您慎重考慮。如果您已經在亞當森大學讀完,可以提交材料遞交給審查部門對學歷進行認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新京報、新黃河、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43535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