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6 19:03:44
每經記者|李碩 每經編輯|孫磊
“雙積分”最新年度成績單出爐。
7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聯合發布《2021年度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情況公告》,正式揭曉車企2021年度“雙積分”成績。
公告顯示,2021年,中國境內129家乘用車企業共生產、進口乘用車2064.82萬輛,行業平均整車整備質量為1533千克,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WLTC工況)為5.10升/100公里,較2020年降低15%以上,超額完成年度5.98升每百公里燃料消耗量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達標企業中可交易新能源積分數量前五名的企業集團分別為比亞迪(SZ002594,股價336.10元,市值9784億元)、特斯拉(TSLA,股價699.20美元,市值7244億美元)、廣汽乘用車、江淮汽車(SH600418,股價17.43元,市值380.67億元)和小鵬汽車(HK09868,股價125.60港元,市值2161億港元)。其中,比亞迪和特斯拉大幅領先其他車企,可交易的新能源積分數量分別為165.6萬分和140.2萬分。

制表:每經記者 李碩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積分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均價2088元/分,同比增長73%。若按此計算,比亞迪、特斯拉對外出售全部新能源積分可分別獲利34.56億元和29.26億元。
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達標率首次超過50%
今年“雙積分”成績也反映出不少新變化。
總的來看,2021年129家乘用車企業共產生燃料消耗量正積分為1593.99萬分,燃料消耗量負積分為563.25萬分,新能源汽車正積分為679.10萬分,新能源汽車負積分為79.79萬分,新能源正積分是負積分的8.5倍。
其中,2021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達標企業為65家,不達標企業為64家,達標率首次超過50%。對比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達標企業僅44家,不達標企業多達93家,達標率僅約30%。
 
據了解,“雙積分”指的是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二者獨立計算。簡言之,即對車型能耗和產量等在內的一系列變量進行加權計算后產生分數,負分者將受到包括停產在內的嚴厲懲罰。
通常,能耗高于達標值的傳統燃油車型更易產生負分,產量越高負分越多,而新能源車型更易獲得正分。但平均燃油消耗量負積分可以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之間進行交易、抵償、轉讓等。2020年6月修訂后的“雙積分”政策明確了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考核要求,分別為14%、16%、18%,并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積分交易524萬分,同比增加144%,交易總額達109.4億元,同比增長322%。
據工信部預測,考慮到前期積分結轉,預計2022年正積分供給較為充裕。但隨著后續油耗法規、積分考核要求加嚴,疊加車輛大型化趨勢,后續積分供需或將走向緊平衡。
比亞迪成“大贏家”
此外,不同品牌的車企的“雙積分”表現也不盡相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021年“雙積分”表現較好的車企中,自主品牌車企占比最多,其中又以新能源車產銷大廠為主。在此前2021年國內新能源車企零售銷量榜中,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長城汽車(SH601633,股價35.63元,市值3302億元)、廣汽埃安(廣汽乘用車)分別以58.4萬輛、43.1萬輛、32.07萬輛、13.39萬輛和12.69萬輛的銷量排名一至五位,其新能源積分表現均較為亮眼。另一家新能源積分排名靠前的江淮汽車2021年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13.4萬輛,但其中約9.3萬輛是其代工的蔚來汽車。
 
相對而言,合資車企的整體表現要略遜一籌。具體來看,上汽通用、一汽-大眾、東風日產、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廣汽本田、上汽大眾等銷量排名靠前的合資品牌表現均不合格。豪華品牌方面,寶馬、奔馳、捷豹路虎、保時捷等品牌同樣因在售大排量車型較多而出現平均燃料消耗量負積分較高的情況。
“新能源汽車銷量高的話,積分表現就相對比較好。上汽通用和一汽-大眾等廠家排名靠后,主要在于合資企業新能源車數量少,所以雙積分表現相對較差。”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不過,盡管“雙積分”表現靠后,但與前幾年相比,合資車企負積分情況仍取得明顯改善。其中,一汽-大眾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118.33萬分,至2021年負積分大幅減少了62.1%;上汽通用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92.24萬分,至2021年負積分也減少了22.5%。
同時,在“雙積分”政策的考核下,幾乎所有車企都在向新能源化轉型,相繼推出純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雙積分’政策是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協調發展市場化管理機制的大膽創新,在促進汽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0437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