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7 17:18:58
◎據外媒報道,俄羅斯100多年來首度出現外債“違約”。有錢不讓人還,西方圖的是啥?
每經記者|李孟林 每經實習記者|鄭雨航 每經編輯|蘭素英
據彭博社6月27日報道,由于西方制裁關閉了俄羅斯向海外債權人的支付通道,俄羅斯一個世紀以來出現首次外幣主權債務“違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獲得30天的寬限期后,俄羅斯的兩筆本應在5月27日支付的共計約1億美元的債券利息于周日(6月26日)正式到期。海外債權人周日并未收到付款,從而被外界認為構成了債務“違約”。
對此,俄羅斯方面表示,他們已經以歐元和美元支付了款項,這筆資金需要通過歐洲結算中心來分發給債權人。“每個知情的人都明白這根本不是違約。”俄羅斯財長安東•西盧阿諾夫(Anton Siluanov)直言。“整個情況看起來就像一場鬧劇。”
據彭博社報道,這筆款項一直被卡在歐洲結算中心,債權人尚未收到。歐洲結算中心方面并沒有透露付款是否被阻止,但它表示,“會遵守所有(對俄)制裁措施。”與此同時,路透社也援引兩名消息人士稱,一些以歐元計價的俄羅斯債券持有者也尚未收到利息。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罕見的事情,一個本來有財力的政府被外部政府強迫違約,”Loomis Sayles & Company LP的高級主權分析師哈桑•馬利克(Hassan Malik)對彭博社也表示稱。
針對俄羅斯被認定為“違約”這一情況,四川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龔秀國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微信置評請求時表示,俄羅斯應該是“車到山前必有路”,其經濟韌性今非昔比,也有足夠能力和財力清償債務,在短期甚至中期對俄羅斯經濟金融各方面影響都不大。
但至于中長期償債問題,龔秀國表示,長期來看,(本次“違約”)會損害俄羅斯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市場形象以及融資能力。換言之,美國等通過金融制裁迫使俄羅斯外債“違約”,其實質就是逐步把俄羅斯排除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市場之外,使俄羅斯與之脫鉤,也無法獲取金融便利及經濟貿易發展資金。因此,這對于俄羅斯經濟的長期發展影響就十分深遠了。
在《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刊登的一篇名為《有錢還不出,俄欲借鑒“盧布結算令”償付歐洲債券,能避免違約嗎?》的報道中,多名專家曾強調,本次俄羅斯的債務“違約”與之前的情況完全不同,俄羅斯現在有錢,也有能力去償付外債。如今俄羅斯也并不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所以該國可能不太擔心“違約”的后果。
但是,“違約”將引發俄羅斯大部分其他債務的提前償還,俄羅斯銀行Sberbank-CIB前首席策略師、現莫斯科咨詢公司Macro Advisory首席執行官Chris Weafer向BBC表示,“如果某個國家拖欠了一項債務,通常會被立即要求支付其他債務,所以俄羅斯在這個階段或面臨立即償還約200億美元債務的情況。”
但在當前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方面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根據西盧阿諾夫的表態,由于俄羅斯并沒有放棄其主權豁免權,外國法院也沒有管轄權,所以債權人通過法律尋求違約的幫助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西方最終要求用俄羅斯外部資產來抵押,那么這等同于與俄羅斯斷絕外交關系并產生直接沖突了。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870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