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3 09:42:08
◎10月,A股市場總共有18家公司上會,上會企業數創今年以來月度最低水平,其中15家公司過會,整體過會率83.33%。在過會企業中,擬上市滬深主板的企業4家,注冊制下IPO企業11家。
◎盡管10月份有國慶假期的存在,A股首發上市企業數較9月份減少了7家,但首發募資總額和平均每家募資額卻分別較9月份增長了35.01%和64.52%。尤其是平均每家募資額,是年內僅次于8月份的第二高月份。
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陳俊杰

10月,A股IPO市場共迎來18家公司首發上會,上會企業數錄得月度最低,整體過會率為83.33%。在5家科創板過會企業中,有4家在2020年的研發費用率超過10%,占比達8成。
從10月首發上市企業來看,月底連續出現了注冊制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情況,市場部分解讀為今年9月監管層對注冊制下發行與承銷規則作出的調整所致。不過,記者注意到,10月注冊制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仍然低于1月、3月和8月份的水平。
此外,在8-10月期間,每月均出現了2家已過會公司終止注冊的現象,這也使得年內終止注冊的IPO企業數量達到9家,遠超去年全年的2家。而目前,注冊制板塊下仍有6家IPO公司提交注冊已超過半年時間。
10月,A股市場總共有18家公司上會,上會企業數創今年以來月度最低水平,其中15家公司過會,整體過會率83.33%。在過會企業中,擬上市滬深主板的企業4家,注冊制下IPO企業11家。

在未過會的3家企業中,擬上市上證主板市場的澗光股份在上會時被否,濤濤車業、夢金園2家公司則被暫緩表決。
從擬上市科創板的5家過會企業來看,其全部是來自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公司,也因此,其研發費用率普遍較高。具體來看,除了思特威2020年的研發費用率為7.10%,未超過10%以外,其余4家公司,希荻微、拓荊科技、英集芯、唯捷創芯2020年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4.70%、28.19%、13.01%和12.14%,全部超過10%。

將時間線拉長至今年前10個月來看,總共有391家公司安排首發上會,其中348家通過,21家未通過,22家暫緩表決或取消審核,整體過會率89.00%。
前10個月,過會企業的承銷機構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民生證券、海通證券位居前列,分別有48家、33家、26家、24家和20家公司過會,成為承銷機構中最大贏家。

從過會企業所屬的地區分布來看,前10個月,浙江、江蘇、廣東過會企業數繼續穩坐前三,分別有60家、58家和58家,三地過會企業數總和仍舊占據整體數量的一半。與此同時,仍有寧夏、青海、海南、廣西、云南、山西6地年內沒有IPO企業過會。

10月,有32家公司在A股首發上市,其中,創業板和科創板首發上市企業數分別為14家和11家,主板首發上市7家。上述32家公司總共首發募集資金425.97億元,平均每家募集資金額為13.31億元。
盡管10月份有國慶假期的存在,A股首發上市企業數較9月份減少了7家,但首發募資總額和平均每家募資額卻分別較9月份增長了35.01%和64.52%。尤其是平均每家募資額,是年內僅次于8月份的第二高月份。

與此同時,在10月首發上市的32家企業中,有10家實際募集資金低于預計募資金額,比例為31.25%,較前幾個月有明顯大幅下降。而從板塊來看,這些“募不滿”的公司仍舊全部來自于注冊制下的創業板和科創板。
為抑制機構投資者為博入圍抱團壓價的現象,今年9月18日,證監會、滬深交易所、證券業協會同步對注冊制下發行與承銷一系列規則作出調整。從10月平均每家募資額的情況,以及“募不滿”公司比例大幅下降的角度來看,發行與承銷新規似乎已起到部分預期的作用。
從發行市盈率來看,10月份A股首發上市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攤薄,下同)為33.38倍,較9月份確有大幅提升,尤其是10月最低的發行市盈率為17.47倍,是來自電子元件行業的亞康股份(301085,SZ),這同時也創造了年內各月最低市盈率的一個最高值。
不過,從注冊制首發上市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來看,10月份為36.48,這一數據盡管明顯高于9月份的24.75,但依然低于1月、3月和8月份的水平。
因此,發行與承銷規則的調整,無法完全解讀為導致了首發企業發行市盈率的提升。

而發行市盈率的高低,也與首發企業能否“募滿”并無直接關系。上述10家“募不滿”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3.29倍,遠低于全部25家注冊制首發上市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的36.48倍。
再從新股破發的情況來看,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上市首日破發以來,已連續有中科微至、可孚醫療、凱爾達、新銳股份、匯宇制藥-W、C戎美、C深城交、成大生物等9支注冊制新股上市首日破發。11月1日,又有N華蘭繼續上演上市首日破發。
近期,這一現象部分也被解讀為因發行與承銷規則調整,導致發行市盈率的上升所致。不過,如上所述,這一解釋也并不完全符合邏輯。
事實上,以10月29日收盤價為標準,年內首發上市公司中,股價跌破發行價的公司數也已升至53家,這不僅占到全部首發上市企業數的13.12%,也較9月末的30家大幅增長。
從以上53家公司板塊分布來看,來自主板市場的有23家,而來自科創板和創業板的總共有30家,注冊制企業的占比較9月末有所提升。從行業分布來看,破發企業此前主要來自于工程建設、園林工程等傳統行業,如今則也有大量來自于軟件服務、醫療制造、電子元件等新興行業。
也就是說,年內首發上市公司破發的情況,也在10月份大幅加劇。而對于注冊制企業估值的下調,不僅是來自于一級市場,同時可能也發生在二級市場。

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A股IPO市場堪稱出現了一波撤回潮,隨后,隨著監管層喊話“對‘帶病闖關’的,將嚴肅處理,決不允許一撤了之,要進一步強化中介把關責任”,以及“IPO造假入刑”等制度化改革,IPO企業主動撤回的現象快速回落。10月份,IPO終止審查(撤回)企業數僅有6家,創下了年內新低。
不過,隨著終止審查(撤回)的下降,IPO企業“折戟”在最后一道關卡的現象這幾個月卻也出現得更多。
Wind顯示,今年以來,已有9家已過會IPO企業宣布終止注冊,尤其是在今年8月至10月份,每月均有2家公司宣布終止注冊。而去年全年,也僅有2家公司宣布終止注冊。記者注意到,從板塊來看,上述11家公司全部是擬上市注冊制下的創業板和科創板。
按理說,IPO企業一旦過會,也便意味著上市幾成定局了,那為何近期又頻頻出現終止注冊的情況呢?
以今年以來終止注冊的9家IPO企業為例,除了佳奇科技以外,包括慧翰微等其余8家公司均是因發行人及其保薦機構主動提交了撤回申請,從而被終止注冊。
記者注意到,這8家公司中,從申請注冊到終止注冊的間隔時間來看,最短的多想互動僅有1個多月,最長的仁會生物有14個月,而超過半年時間的有5家,占到一半以上。
而在今年10月12日宣布終止注冊的佳奇科技,證監會官網給出的說明則是:截至2021年10月1日,佳奇科技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且逾期達三個月未更新,證監會根據有關規定終止對佳奇科技的發行注冊程序。佳奇科技也因此成為首家在未主動撤回申報材料的情況下被證監會主動叫停注冊的創業板IPO企業。
佳奇科技在去年10月順利通過上市委審議,去年12月向證監會提交注冊申請,但此后一直未能等來批文。值得一提的是,證監會網站創業板注冊專欄在今年4月19日刊發《廣東佳奇科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注冊階段問詢問題》,共涉及5大類問題,包括會計基礎及內部控制、資金流水等,文章中更是有15次提到了“現場檢查發現”的字樣。因此,被現場檢查發現諸多問題,更有可能是佳奇科技被終止注冊的實質性原因。
從注冊制的IPO企業來看,目前創業板有挖金客、邁赫股份2家企業提交注冊已超過半年,科創板則有緯德信息、金智教育、百合醫療、中數智匯4家企業提交注冊已超過半年,上述企業中,提交注冊最早的是中數智匯,為今年1月22日提交。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