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15 08:33:23
◎除了監管機構的預警,投資者在了解一款私募產品和背后管理人的時候就有很多功課可以做,也能有助于在第一時間識別出“假私募”“偽基金”,避免“踩坑”。具體說來,記者建議以下幾點可以多多關注。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年來私募基金快速發展,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3月末存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一共有24533家,管理資金規模達到了17.22萬億元,相當可觀。私募基金的發展當然拓寬了投融資渠道,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活力,但其野蠻生長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所以我們會看到市場中層出不窮的假借私募基金名義行非法集資,或者其他不規范操作導致投資人利益受損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也加強了對行業的監管力度。3月底,中基協公布了第三十九批疑似失聯私募機構的公告,一共有5家機構上榜,這也是中基協今年第二次公布失聯私募名單。除此之外,強監管下私募基金行業也在加速洗牌,一批批失聯機構陸續被清理注銷。今年以來,中基協已經先后公布了多批私募基金的注銷公告。這些舉措反映出監管機構加強私募基金監管、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提升行業規范發展水平、保護投資者及相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決心。
和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等不同,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往往都是有一定投資經驗的“熟手”。但面對這一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特征的產品,投資者在進行私募基金投資時還是需要擦亮雙眼,躲開各種陷阱。在第三個“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來臨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大家總結了一些“避坑”的策略,幫助投資者理性投資私募基金。
在普通投資者的印象里,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在信息方面的不對等地位,決定了私募基金在操縱信息上的主動權,也導致了一些亂象的出現。尤其是在私募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開或者變相公開募集資金、規避合格投資者要求、不履行登記備案義務、錯綜復雜的集團化運作、資金池運作、利益輸送、自融自擔等情況并不鮮見,甚至出現侵占、挪用基金財產、非法集資等嚴重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行業風險逐步顯現。近年來以阜興系、金誠系等為代表的典型風險事件都對私募行業的聲譽和良性生態產生了影響。
近年來,監管機構一直從對外加大誠信公示和對內建立誠信檔案兩個方面入手,推進私募基金行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根據中基協此前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1月9日已累計公告1102家疑似失聯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銷500余家,失聯機制已經成為監管督促私募機構信息更新、配合自律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
除了公布失聯私募名單,中基協還對私募機構的異常經營、行政處罰及監管措施、注銷等方面都進行公示,曝光相關違法違規行為、提示機構的潛在風險,通過“處置一批、公示一批、警示一批”的方式,引導行業參與方和投資者實時關注私募基金管理人動態誠信信息,培育私募行業誠信氛圍,實現市場化出清風險機構。隨著這些舉措的不斷推進,整個行業的透明度得以提高、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也在得到改善。
今年以來,中基協密集公布了多批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名單。最新的一則注銷公告是4月16日發布的,彼時有15家私募由于不能持續符合管理人登記要求被監管注銷登記。除此之外,關于失聯私募的公告也在持續更新中。
如果說“注銷”已經到了比較后期的階段,那么很多失聯私募的公告或者“異常經營”狀態的提醒則可以為投資者“掃雷”提供非常好的參考和借鑒。或許有很多投資者還不太了解怎樣才算私募基金的失聯,那么記者這里也為大家做個小科普。私募失聯包括以下三個階段和情況:1、監管通過電話、郵件、短信通通聯系不上私募機構的,會先通過網站發布“疑似失聯公告”催促相關機構主動與監管取得聯系,其實這個階段投資者就應該引起警覺了;2、如果公告之后,5個工作日內還不主動聯系監管的私募,將被認定為“失聯(異常)”機構,并在私募管理人公示信息系統公示;3、自疑似失聯機構公告發布之日起,三個月未聯系監管并提供有效說明材料的,將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這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對投資者有著非常好的提示作用,當然投資者也要善于運用監管機構提供的查詢平臺和工具,來判斷自己購買的產品和基金管理人是否靠譜,盡早發現風險、避免損失。
舉個例子,2019年3月,中基協在日常輿情監測工作中發現某私募機構涉嫌存在違規問題,風險突出,于是第一時間對該機構開展自律核查,并在確定違規情形后,要求機構根據《關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在異常經營情形下提交專項法律意見書的公告》的規定,限期提交專項法律意見書,同時對外公示機構“異常經營”狀態,提示相關機構及投資人注意風險。由此可見,及時準確的誠信信息公示,可以讓相關機構與投資者有效地甄別風險,從而阻斷風險的進一步蔓延。
其實除了監管機構的預警,投資者在了解一款私募產品和背后管理人的時候就有很多功課可以做,也能有助于在第一時間識別出“假私募”“偽基金”,避免“踩坑”。具體說來,記者建議以下幾點可以多多關注。
首先,要警惕公開報道、宣傳私募基金公司和產品業績的行為。
私募基金是非公開方式向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投資基金,既不保證基金財產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但是有一些機構通過公共媒體或組織活動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公開宣傳推介私募基金,公開披露或者變相公開披露某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或某只私募基金業績等信息,并且在描述中使用“業績最佳”“規模最大”“堪稱神話”“一騎絕塵”等誤導性措辭和陳述。這些都是不合規的,需要趕緊提高警惕并且最好遠離。
要記住,私募可以公開宣傳的內容只有6項,即:品牌、發展戰略、投資策略、管理團隊、高管信息、已備案的私募基金基本信息,且已由監管公示。
第二,在購買私募產品時,警惕“三無”基金和不合規產品。
這件事情我們分兩個方面來說。首先,“三無”私募產品指的是代銷機構無資質、推介人員無授權、產品代銷無授權這三種情況,遇上了通通繞行吧。
其次,準備購買產品、簽署合同了,也需要謹慎,警惕不合規的產品。例如在合同內容上,要有法定的格式和內容框架;在合同形式上,則要避免簽訂保本保收益協議、基金回購協議等“抽屜協議”,看似短期有利可圖,長遠來看卻增大了投資風險;另外在簽署程序上也要合規。
第三,要自查合格投資者身份,同時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產品。
在以往記者做過的一些維權報道中,有的投資者并不符合監管對于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身份的認定,但通過一些辦法仍然投資了基金產品。這種情況一旦遇到問題,維權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大,所以通過集資來逃避合格投資者的要求不可取。也有一些“偽私募”產品號稱幾萬元起投,實質上就是集資騙局。面對此類說辭,投資者應當敬而遠之。
而當大家確實排除了集資詐騙風險、準備購買私募產品了,也還應該認真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充分認識目標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理性判斷、謹慎決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