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8 21:15:09
在張永和看來,如果一個城市過大,缺乏人的尺度,這個城市和人的關系就會變得很消極,反過來說,“如果街道的寬度、房子的密度都比較人性化的話,即使這個房子再丑,這個環境可能還是挺宜居的”。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實習記者|張易武 每經編輯|劉艷美
4月8日,因為疫情推遲數月的首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終于如約來到成都。
此次活動以“重建聯結”為主題,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推動一場關于中國城市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的討論。借此機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NBD”)對本次評選終審團主席、世界著名建筑師張永和進行了專訪,就建筑、人文、城市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在張永和看來,如果一個城市過大,缺乏人的尺度,這個城市和人的關系就會變得很消極,反過來說,“如果街道的寬度、房子的密度都比較人性化的話,即使這個房子再丑,這個環境可能還是挺宜居的”。

“三聯人文城市獎”終審團主席、世界著名建筑師張永和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NBD:您曾經說過,首先要有好的城市肌理,然后才有人性化的城市。在您看來,建筑如何通過人性化來增進城市的人文屬性?
張永和:人,他(她)是一個有限的范圍,人走路的每一步,它就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為人設計的生存環境,它應該是有一定尺度的。如果一個城市過大,人一旦不能走的話,這個城市和人的關系就會變得很消極。
換句話說,一個建筑長什么樣子,跟這個城市的關系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大小和尺度。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街道的寬度、房子的密度都比較人性化的話,即使這個房子再丑,這個環境可能還是挺宜居的。
NBD:如果說人文城市強調的是人的尺度,是以人的尺度去丈量城市、建筑,那么又該怎么去平衡這種人文屬性與經濟的效率、秩序和活力之間的關系?
張永和:你提到效率,如果效率意味著速度,那么可能就得質疑“效率”了。因為城市作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共同生活的環境,不能只考慮建設的效率,而應該關注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里,是不是可持續,人生活在里面是不是能有質量,所以我覺得人文不見得一定跟效率有沖突,但如果有的話,就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優先的。
NBD:我們現在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再向前發展,可能除了增量建筑那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存量改造。在這種城市更新和改造過程中,您覺得又該如何去體現人文價值呢?
張永和:新城和舊城,我覺得涉及新舊關系的兩個方面:第一,城市里肯定會有更新迭代,不可能每個城市都保護下來變成博物館,因此新舊的關系怎么搭配就變得格外重要。
我覺得“新”應該是真正帶著對“舊”的尊重去做,因為它是一個時間上的延續性,等于是在時間的長河上不斷累加,而不是想象歷史是被切斷的。
新建筑可能攜帶的基因,它不應該僅僅只局限于某一個地區的特點,而應該是一些更重要的跟人的生活相關的基因。之前我提到建筑的尺度、空間的尺度,這些方面就很重要。
比如窄小的街道,你可以看到馬路對面,碰上一個朋友,你過去打個招呼,也許倆人就一塊吃個中飯,如果那樣的生活是我們想象中比較好的,那么現在的城市動不動好幾十、上百米寬的馬路就做不到這一點。
NBD:作為普利茲克獎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評委,您如何看待最近兩年普利茲克獎得獎建筑,似乎有一些越來越關注社會民生領域的轉向?
張永和:我不知道你關注普利茲克獎有多久,如果足夠久的話,你可以看出來,它的評獎風格其實是很搖擺的——一會兒想說是不是給這個類型的建筑發個獎,一會兒又想說是不是給另外一個類型的建筑發個獎。如果看過去十年的普利茲克獎,你想建立起來一個好建筑的標準,其實是挺困難的。
但這并不是說它的評選沒有質量、或者說不一致,相反,過去這兩年從我個人來說,反而是我比較認同的。
因為它選出來的建筑師,實際上是考慮對建筑學本身的貢獻。建筑學本身有一套自己特定的知識體系、問題范疇和思想方法,它跟做雕塑就很不一樣。
所以如果你回看過去這兩年的普利茲克獎,實際上它就是比較關注建筑自身的一些問題,當然它并不是不關注社會、環境,但出發點還是在關注建筑本身。
NBD:最后回到人文城市本身,在您看來,建筑如何才能服務我們的社區公共生活?
張永和:建筑不是一個廣告畫,它首先應當是實用的。現在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設計社區中心,把很多不同的社區需要結合在一起,比如圖書館、體育設施等等,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建筑,
就像我們在湖南吉首設計的橋美術館,當地居民也許不會專門去看一個美術展,因為它不是生活必需的。

橋美術館 圖片來源:湖南日報
但我們想盡量讓藝術離居民更近一點,而不僅僅是我們設計的那個房子。所以我們設計的時候就在美術館的地板——也就是橋的屋頂上留了兩個大天窗,即便你不進美術館,只要從橋上過,抬頭就能看見一點點藝術,也許因此你就發生了好奇心,就會去看藝術展,就會變成藝術愛好者。
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積極的一件事,而且我希望建筑師們有機會就做更多這樣的項目,讓戲劇更多地發生在社區中間,而不是設計一個個封閉的劇院,不管里面的戲有多精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