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5 20:29:11
◎2020年前三季度,東田微對歐菲光的銷售額占整體銷售額的41%,而目前歐菲光被移出“果鏈”。這對東田微或造成不小影響
◎東田微本次IPO最大的募投項目是為擴大產能,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是否造成嚴重產能過剩?
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文多
本月,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湖北東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田微)的IPO招股說明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市公司和科達(002816,SZ)曾在2019年計劃以不高于3.51億元的價格收購東田微100%股權,但隨后終止。之后,東田微在2020年的估值便迅速上升至10億元。而這一估值飆升的背后,則是關于東田微成功上市的“對賭協議”。
此外,在2020年前三季度,歐菲光(002456,SZ)為東田微第一大客戶。對歐菲光的銷售額占東田微整體銷售額的41%,而目前歐菲光被移出“果鏈”,這對東田微或也將造成不小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田微本次IPO最大的募投項目一旦完全投產,產能又將繼續擴大。那么,東田微是否將因此產能過剩呢?
東田微,是一家目前沒開通官網的公司。對它的信心,實際控制人高登華和謝云夫婦早前似乎有過動搖。
按照招股書,2018年時東田微的營業收入大幅下滑,毛利率同比下降6.36個百分點,導致公司凈利潤遭遇“滑鐵盧”。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于是,在2019年4月,包括高登華、謝云等全體股東,計劃將東田光電(東田微前身)100%股權出售給上市公司和科達,交易作價預計不超過3.51億元。
同時,東田光電的股東還承諾,2019年至2021年各年度,東田光電的凈利潤將分別不低于0.38億元、0.42億元和0.46億元,合計不低于1.26億元。
不過,到了2019年6月底,和科達又很快終止了收購東田光電的計劃,原因是各方“未能就本次交易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意見”。
到了2019年底,證券法修訂草案獲得通過,注冊制獲推行,這無疑給東田微獨立上市帶來了希望。
出售終止后,2019年底,公司決定增加其注冊資本。新增注冊資本全部由高登華、謝云控股的新余瑞田以1050萬元的價格認繳,增資價款中242.80萬元作為公司的新增注冊資本,剩余增資價款807.20萬元計入公司的資本公積金。本次增資,東田光電估值以1.5億元為依據。
僅隔2個月之后,2020年6月,謝云將其持有的東田光電3%股權以15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寬聯投資。以此計算,此時東田光電的估值已達5億元。
一前一后,實控人夫婦也算是獲得了一筆不小的“差價”。
到了2020年8月,已完成股改之后的東田微,又以16.67元/股的價格接受了宜昌國投等5家機構股東增資合計1億元。照此計算,東田微的估值上升到了10億元。距離一年之前擬被出售時,這一估值已實現了倍增。
這次估值的激增,則是以簽署對賭協議作為代價換來——東田微被要求在2022年末之前完成上市。
不過,根據招股書,東田微在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2017.21萬元和4435.93萬元。如今回過頭來看,如果按照2019年擬被出售時的業績承諾來考核,則公司2021年還需努力。
招股書顯示,東田微是一家專業從事精密光電薄膜元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主要產品為攝像頭濾光片和光通信元件等,應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其中,在2020年前三季度,其攝像頭濾光片的銷售金額占比達95.74%。
東田微選擇“上市”這條路的底氣,或來自于其業績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改善。但是,這種改善,主要還是得感謝歐菲光。
從2018年開始,歐菲光便開始進入東田微前五大客戶之列,并自此一直位列第一大客戶,東田微對歐菲光銷售的產品也正是攝像頭濾光片。而這對東田微意味著什么呢?
2019年,東田微的營業收入達到2.84億元,較上一年增加1.48億元。而在這一年,東田微對歐菲光的營業收入為1.07億元,較上一年增加0.71億元。也就是說,歐菲光貢獻了東田微將近一半的營收增量。
2020年前三季度,東田微的營業收入較2019年全年還增加了0.40億元,而來自歐菲光的增量則達到了0.25億元。且東田微對歐菲光的銷售金額,已占到公司整體營收的40.98%。

可以說,歐菲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東田微的業績表現。
然而,就在近期,歐菲光主動披露,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購關系,后續公司將不再從特定客戶取得現有業務訂單。媒體普遍認為,這一特定客戶就是美國蘋果公司。
根據歐菲光披露,其在2019年對這一特定客戶的營業收入,占公司年度整體營收的22.51%。
上述消息一經披露,市場便以一個“跌停板”作為了回應。
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東田微還對歐菲光擁有5875.99萬元的應收賬款,占東田微凈資產的17.94%。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東田微IPO募投項目中,資金量最大的是“光學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洪經城環審字【2020】59號),項目預計總投資約3.84億元,擬使用募集資金3.8億元。
招股書顯示,上述募投項目達產之后,東田微預計每年可新產出紅外截止濾光片組件【即濾光片產品與鏡座(支架)膠合后的組件產品,記者注】2.6億個、光通信元件(主要為CWDM濾光片)0.35億個。
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官網下載的《南昌東田微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智能化光學基地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準書》(洪經城環審字【2020】59號,以下簡稱《環評批準書》)更是顯示,該募投項目的生產規模為年產濾光片組件及光通信器材等產品15億片(件)(如下圖)。

圖片來源:文件截圖
根據招股書,2019年全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東田微的濾光片(包括攝像頭濾光片和光通信元件中的EPON/GPON濾光片)銷量分別為4.71億片和5.27億片。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那么,在銷售額占比達40%的第一大客戶歐菲光已被移出“果鏈”后,東田微的上述募投項目,是否會造成產能過剩呢?
對此,記者于3月25日曾致電東田微,并應要求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時間,尚未收到回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