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深度

每經網首頁 > 深度 > 正文

“新市民”的歸屬感,不只是住房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5 22:18:22

公共服務均等化

 每經記者|吳林靜  楊歡    實習生 劉雅玲    每經編輯|劉艷美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了“新市民”的概念,明確要“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城叔注意到,江蘇、江西、湖北三省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這群人,同樣是提出要解決他們的住房困難問題。

“新市民”是個什么樣的群體?

早在2014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就提過幾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強調,“對于長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要逐步讓他們融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同等的權利。不能把他們視為城市的‘二等公民’。”

一開始,“新市民”主要是基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角度,針對“農民工”的一種新稱呼。

從2017年的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開始,“新市民”指代的范圍開始擴大。尤其在住房問題方面,除了農業轉移人口,“新就業大學生”也被納入“新市民”范疇。

這群人有多少,值得成為“十四五”開局第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提詞?有個常被引用的統計數據,即目前我國“新市民”約有2億。

那么,“新市民”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是住房難題嗎?緩解了住房困難,這2億人就可以擺脫掉這個“新”字、成為真正的市民嗎?

2.4億人的“安居樂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下,每年我國流動人口的總規模已經達到2.4億。“十四五”期間,城鎮化率將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每年城市還將新增千萬級的人口。

這些人將主要向大城市聚集,已是共識。矛盾也因此而來。

在自己長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擁有一套住房,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是根植于國人心中的傳統價值觀。

“擁有”,租賃是最基本的方式,購買是更加有歸屬感、認同感的體現。

然而,剛過去的一年,一些大城市房價出現上漲,與“新市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按照后者的財富積累速度,很難有能力在房價持續上漲的大城市購買房屋。

房屋租賃市場也存在諸多問題。過去幾年,住房租賃市場快速發展,租房中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租賃房源供應量隨之增加,租賃需求得到滿足。但同時,惡意抬價、虛假房源、違規隔斷、裝修污染超標等亂象也頻繁出現,還存在著供應結構不合理、市場秩序不規范、租賃關系不穩定等問題。

“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要重視解決好這部分群體的住房問題。”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曾說。

如何解決?補齊住房租賃“短腿”是當下的關鍵。早在2019年《中國建設報》刊文指出,“住房租賃關乎城市吸引力,關乎人民福祉,是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途徑”。

日前,王蒙徽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要加快構建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保障性租賃住房包括公租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

其中,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鎮戶籍住房和收入“雙困”家庭,政策性租賃住房主要面向無房新市民。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重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要推動出臺《住房租賃條例》,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

王蒙徽還提到,要支持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供應范圍以面向戶籍人口為主,逐步擴大到常住人口。另外,還要開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和住房公積金支持租賃住房發展試點。

教育公平的更大步伐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張建 攝

讓這些“新市民”對城市產生認同感、歸屬感,進而安居樂業,保障其居住的權益只是第一步,城市還要在公共服務上讓其享受同等權利,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與城市工作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

客觀來說,公共服務享受的差異之所以廣泛存在,最根本的根源是公共服務與公共資源的均等化水平不足。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告訴城叔,“新市民與傳統有戶籍身份的城市居民之間,最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除了住房,另一個就是教育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一些城市里,新市民子女不能在當地平等的接受公共教育。”

聚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8處提到“公平”,其中涉及教育的有3處。具體來看,針對2021年的重點工作部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教育公平上邁出更大步伐,更好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

有觀點指出,對于農村富余勞動力來說,進入城市后,往往會在城市里形成一個貧困階層。如果他們在城市里待不住了,可能會返回農村。

而在陸銘看來,“新市民”不僅包括傳統所講的農民工群體,還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高中生等,他們可能原本就是城市戶籍,從學校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就業,面臨著公共服務差別待遇的問題,值得未來的政策去關注。

此前一項關于城市人才吸引力影響因素的問卷調查顯示,戶籍政策對城市吸引人才的影響明顯減小,居住成本、醫療等公共資源水平、城市開放包容程度等因素顯示度升高。

隨著城市發展進入2.0階段,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長轉向全面發展,影響城市吸引力的因素也在發生轉變。在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不少城市將“幸福城市”“品質城市”等列為發展目標。

什么是城市帶來的幸福、品質?讓居住其中的人平等享有各項權益,享受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讓“老市民”“新市民”都成為城市發展的力量,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核心要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