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9 21:27:07
電子閱讀的興起讓實體書逐漸淹沒在數字洪流之中,新冠疫情之下,本就步履維艱的實體書店更是雪上加霜。不久前,有著93年歷史,堪稱紐約“最輝煌文化地標”的Strand書店向讀者發出“求救信號”。
每經記者|張凌霄 每經編輯|楊歡

Strand書店 圖片來源:推特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未知》
電子閱讀的興起讓實體書逐漸淹沒在數字洪流之中,新冠疫情之下,本就步履維艱的實體書店更是雪上加霜。不久前,有著93年歷史,堪稱紐約“最輝煌文化地標”的Strand書店發出“求救信號”。
Strand書店第三代掌門人——南希•巴斯•懷登(Nancy Bass Wyden)在推特發布聲明表示,“過去93年,我們挺過了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倉儲式大書店、電子書和網絡書店的影響,我們是這條‘書店一條街’上唯一幸存至今的實體書店。但在新冠疫情下,書店人流量大減,店內活動停辦,游客寥寥無幾,我們無法生存。”
她的求助很快得到了響應。南希在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聲明發出后的周末,書店收到了2.5萬個訂單,銷售額接近20萬美元,甚至導致書店網站崩潰。
而繼Strand發出“求救信”不足一周,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也選擇向讀者求援——其表示,新冠疫情讓顧客們望而卻步,書店正面臨“艱難時期”。
讀者幫助喜歡的書店熬過難關,大量涌入的訂單能解燃眉之急,但長久來看,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在哪?

Strand書店 圖片來源:推特
“我是在Strand長大的。我從未想過它的財務狀況會變得如此糟糕,以至于我不得不寫信給朋友和忠實的顧客尋求幫助。寫這篇聲明很痛苦,但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困境。”在求助信中,南希如是寫道。
Strand書店創辦于1927年,名字取自19世紀云集知名作家和出版商的倫敦街道——Strand大街,創辦者本•巴斯(Ben Bass),也就是南希的爺爺,希望這個書店不僅僅是讀者們的閱讀場所,也是文化名流們的聚會點。
彼時被稱為“書店一條街”的紐約第四大道風頭正盛,包括Strand在內,共有48家書店分布在6個街區中。而時至今日,只剩下Strand書店了。
“93年來,我們經歷了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大賣場書店、電子書和網上銷售的考驗。我們是原48家書店中最后一家仍然屹立不倒的。”
眼下,Strand正在經歷開店以來的最大危機。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各地獨立書店的銷售量下滑。美國書商協會(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每周都有不止一家獨立書店關閉。
這當中,規模較大的獨立書店面臨的壓力更大,因為它們在店面和員工方面的支出更高,需要更多的銷售額來維持運營。作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二手書店,Strand以往會通過讀書會、簽售會等活動來增收,有統計顯示,Strand書店每年通常舉辦大約400場活動。
但疫情影響下,紐約旅游業幾乎完全停擺,書店的人流量急劇下降,店內活動也全部無法舉辦。
在23日的聲明中,南希提到,“與去年相比,Strand的收入下降了近70%。我們獲得的貸款和我們的現金儲備讓我們熬過過去虧損的8個月,而現在,我們面臨一個轉折點,那就是我們的業務已經無法持續了。”
消息發出后,人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呼吁更多人參加到拯救Strand的行動中來。網友Grayson留言:“我們不能失去這個國家珍寶。當我住在紐約的時候,我一個月就要去三次Strand書店。它是紐約市的標志性建筑,為無數人的生活帶來了歡樂、思想、想法和意外。請大家快去下單!”
受此影響,書店的訂單迎來激增,“在我發布推特后的第一個周末,書店收到了25000份訂單。一般情況下,我們一天收到訂單數是300。”南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人們對于Strand書店的熱情已經超過了南希的想象。“經過93年的經營,我們擁有忠實的客戶。當我把信發出去的時候,我就想到會得到很好的回應,但我們還是被大家的熱情反應和慷慨大方弄得有點不知所措。”
“有一位來自布朗克斯區的女士從我們這里買了197本書。還有人為我們的員工舉辦了一個披薩派對。有些人主動提出愿意免費來書店工作。我也收到了一些人關于財務和營銷方面的建議。”南希談道。

莎士比亞書店 圖片來源:推特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蔓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9日0時24分,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000萬例。
疫情給書店業帶來了強烈的沖擊,10月28日,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Company)也選擇向讀者求援——其表示,新冠疫情讓顧客們望而卻步,書店正面臨“艱難時期”。
在莎士比亞書店發給顧客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和很多獨立企業一樣,在這段虧本經營的時期,我們一直在掙扎中前行,試圖找到一條出路。”并補充說,“我們尤其感謝在網站上發來的購書訂單,謝謝你們有興趣通過這一渠道來支持我們。
作為巴黎的文化地標,莎士比亞書店開設于1919年。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書店”,有人稱它為“文學的守護神”,還有人認為它是“書店偽裝下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20世紀初,包括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英國詩人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以及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等,都曾是這家書店的“座上賓”。
然而在疫情之下,莎士比亞書店也遭遇了“生存危機”。在法國第一次全國封鎖中,不僅關閉了所有書店,為了保護店員、顧客和快遞從業者,還暫停了大部分的網上下單服務。
“自第一波疫情以來,銷量已下跌了80%。”現任掌門人西爾維婭•惠特曼(Sylvia Whitman)表示,書店已花完了所有積蓄,雖然得到了政府的幫助,但這些并不能涵蓋所有費用,“我們拖欠了很多房租”。
然而,就在“求救信”發出的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將于10月30日正式實施第二次全國“封城”,為期一個月。
馬克龍表示,當前法國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嚴重,比第一波疫情更加困難和致命,因此現在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應對,包括酒吧、餐館等非必需公共場所將再度關閉。
據統計,法國有3000家獨立書店。有業內人士指出,截止到目前為止,如果算上第一次全國封鎖,書店在今年經歷了“兩個半月的運營虧損”,考慮到圣誕節將至,這期間書店銷售額通常會占到全年營業額的25%,如果繼續停止營業,情況只會更糟。
據《衛報》消息,在第二次全國“封城”的消息發布后,法國出版商協會、法國書店協會和法國作家協會已發出聯合聲明,呼吁允許書店與超市、藥店一同繼續營業。
“正是由于劇院和電影院關閉,才讓書店是成為大眾在疫情期間能夠接觸文化的最后途徑,”在法國書商聯盟主席安妮•瑪特爾(Anne Martelle)看來,“相比擁簇在影院里看電影,去書店看書、購書顯然是一種低風險的文化活動。”
西爾維亞表示,自28日莎士比亞書店開始招攬顧客以來,店里就得到了鋪天蓋地的支持并接到了一些訂單。她認為:“這將成為真正的推動力,幫助我們度過下一章節。”
南希也提到,聲明發出后的周末,書店收到了2.5萬個訂單,“如此多的支持讓我充滿力量,也激勵我繼續為書店的未來而奮斗。”

南希感謝前來支持的讀者 圖片來源:推特
“情懷變現”或許是疫情之下的應急之舉。但長久來看,靠自己活下去,才是商業的自我救贖。
對實體書店來說,這次疫情可能極大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實體書店業必須要去面對、調整、改善自身,讓更多顧客能從書店里發掘更多的價值。
事實上,無論是Strand書店,還是莎士比亞書店,之所以能在時代的淘洗中勝出,必有其過人之處。從書店的角度來講,這里給予了讀者無盡的想象——
Strand書本數目數量龐大,據稱每本書首尾相連,甚至可達18英里,因此有“18邁書屋”之稱。且選書的眼光獨到,種類全面,曾以10萬美金售出過莎士比亞的開本,及1萬5美金售出過《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第一版。《三體》在收獲雨果獎之前,也已是Strand書店的力薦之作之一。
莎士比亞書店主管霍根(Octavia Horgan)也曾表示:“在電子閱讀的背景下,我們境況還不錯,我們堅信自己提供的產品比對手更優質。莎士比亞書店的信條是,在網絡書店你只能買到普通的書,但如果你想給朋友一件特別的禮物,我們會幫你辦到。”
此外,莎士比亞書店還致力于把小的獨立出版商的書放上書架。“我們在世界上不停找小的出版商,因為他們會給我們一些靈感的啟迪。我們知道其實書店必須要支持小的出版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讀者支持獨立書店的重要性一樣。”霍根說。
當然,書店所帶來的體驗,遠不止店內消費這一項。“為了給我們的客戶提供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獨特體驗,我們需要展示我們的創業素質,要有創造性,并更加重視網絡。”南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南希介紹,Strand有一項Books by The Foot的服務,可以根據客戶的特殊需求,為其提供定制化圖書挑選服務,選擇書的標準可以是題材或顏色,也可以是主題。
例如,在《奪寶騎兵4》拍攝期間,Strand書店曾為劇組找來許多1957年出版的褪色或深色的書,以襯托電影的年代感。
書店之外,Strand也順應現代發展趨勢,逐漸成為一個特色文化符號。
一方面,Strand在社交媒體上十分活躍,線上互動頻頻;另一方面,它也舉辦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在南希看來,正是書店本身角色的延展,讓其在亞馬遜沖擊圖書市場之時,仍有機會持續繁榮。
“從我記事起,人們就一直在說書店會消失。其實人們喜歡印刷書籍,喜歡它的氣味,觸覺和體驗。但是更重要的是,書店通常并不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商店,它也是一個社區中心,人們會在這里不斷發現新事物。”南希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