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3 21:19:00
國務院常務會議今日部署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中既有針對近年來在市場集中爆發的諸如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擔保、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痛點”,也有針對長期以來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不夠完善這一“堵點”。
每經記者|王海慜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中國政府網今日晚間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圍繞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國務院常務會議今日部署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中既有針對近年來在市場集中爆發的諸如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擔保、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痛點”,也有針對長期以來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不夠完善這一“堵點”。此外,舉措還旨在為資本市場引進“源頭活水”,例如支持優質企業上市、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等。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規則,落實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法定職責和責任,健全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機制,推行內控規范體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質量。
近年來,ESG逐漸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熱詞(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簡稱)。一些機構人士認為,ESG指標可以幫助有效規避、防范投資組合中的相應風險。而有研究顯示,與ESG表現優秀的公司比起來,ESG表現不好的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資風險。
國泰君安研究團隊以滬深300成分股為樣本研究發現,根據ESG評價因子構建的組合具有顯著超額收益,ESG評價因子具有良好的指數增強效果。
而作為ESG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ESG的表現。有分析認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規則,健全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機制,有助于在中長期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支持優質企業上市。健全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收購和分拆上市等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資、發債等制度。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
對于“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這一提法,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記者表示,以往,A股上市公司的戰略機構投資者,以國內機構為主體,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提法有較強的信號意義。
“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是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的信號,意味著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對于境外機構和國際資本可能會更為開放,尤其是在股權性質方面或有松綁的可能性。這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敞開胸懷迎接國際資本和境外機構的一種姿態”,董登新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中,已經有孚能科技等部分企業在新股發行階段引入了外國戰略投資者。
針對上市公司的退出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完善標準,簡化程序,暢通渠道,健全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機制,嚴厲打擊規避退市行為。
近年來,決策層多次在會議中部署上市公司的退出機制問題。例如,今年7月1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的第三十六次會議就曾提出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強化退市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化、常態化退出機制。
最近,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首次突破了4000家大關,不過另一方面,A股歷史上累計退市的公司數量卻只有百余家。這樣的“進多出少”被不少投資者視作A股市場的一大“堵點”。
反觀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公司呈現出的是一種“大進大出”的格局。據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統計,2009~2018年的10年間,美國資本市場共上市了2602家公司,與此同時也退市了2471家公司,其中2010~2018年的9年間每年退市的公司數量都超過了200家。此外,2016、2012、2011、2010年退市公司的數量還要超過IPO公司的數量,其中2011年退市公司的數量是IPO公司數量的2倍。

近年來美國上市公司IPO與退市的情況
數據來源: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
另據中金公司統計,從海外市場來看,絕大多數成熟市場都保證了一定的退市率,例如2007~2018年,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退市率為6%;納斯達克退市率為7.8%;倫交所退市率為9.5%;加拿大TMX集團主板退市率為8.8%等。
盡管從目前來看,今年將成為A股30年來退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一年,不過距離市場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此前向記者表示:“常態化實施‘有進有出’‘動態淘汰’上市及退市綜合機制,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群體保持活力、提高質量,對資本市場融資、投資、交易、對外開放等各個環節實現‘正反饋’意義重大。”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發揮部門合力加強監管。穩妥解決股票質押風險、違規占用資金、違規擔保等問題。對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2018年,A股不少股票質押比例較高的公司曾爆發出股票質押危機,而這也直接波及到為上市公司提供股票質押的券商,最近幾年對股票質押計提減值準備成為影響券商業績的主要因素。
由于A股自2019年以來的持續回暖和券業主動收縮股票質押業務規模,當前股票質押的風險較此前有所緩解。
今年2月15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當前股票質押業務風險總體可控,股票質押業務較峰值時下降45%以上。
不過由于目前股票質押總規模仍然較大,預計未來監管層對券商股票質押業務的高壓監管態勢還會持續。
據Choice數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券商行業共有1.56萬次股票質押交易;截至目前(9月23日),其中有4240次股票質押交易尚未回購,涉及參考市值8352.4億元。
此外,近年來,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擔保等在A股市場也時有出現,諸如康美藥業、康得新等被實控人“掏空”的上市公司已給投資者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另外,針對今年來市場中頻繁出現的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將加大處罰力度,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有分析認為,針對近年來在市場集中爆發的一系列“痛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上述舉措將有利于凈化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對保護投資者權益起到積極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