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8 21:32:29
野馬電池在發行前僅有6名自然人股東,分別來自余姓和陳姓兩個家族,兩家各持有公司50%股權,平起平坐,呈現出“分庭抗禮”的局面
每經記者|滑昂 每經編輯|文多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浙江野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野馬電池)新的招股書(送審稿,下同)。這家經營范圍以電池及其配件、電池生產設備、紙制品、塑料制品的制造、加工為主的企業,如今是國內大規模堿性電池生產企業之一。
野馬電池擬募集資金超過5.5億元用于其電池生產線擴建改造、研發檢測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等項目。據其招股書,公司近三年的營業收入穩定在10億元左右,2019年的凈利潤為1.2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野馬電池高度依賴海外市場,公司近4年出口銷售額占當年營收比重分別為73.68%、86.98%、85.41%和85.86%。公司表示,如果遭遇海外客戶所在國家征收高額進口關稅、加征反傾銷稅等貿易保護措施,將對公司產品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野馬電池在發行前僅有6名自然人股東,分別來自余姓和陳姓兩個家族,兩家各持有公司50%股權,平起平坐,呈現出“分庭抗禮”的局面。目前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持有公司15%股份的陳一軍,6名股東此前為避免分歧僵局,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成為公司共同控制人。
、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送審稿)截圖
野馬電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公司前身力達電池當時注冊資本為50萬元,由七里墊村經濟合作社、力達金屬廠出資設立。
經多次股權轉讓和增資,2017年野馬電池股份公司成立,公司現全部6名股東均為自然人股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6名股東中,3位股東姓余,另外3位股東則姓陳,
其中,余元康和陳恩樂分別為“兩大家族”中的上一代,各自持有公司20%股權。余元康的兩個兒子余谷峰、余谷涌,以及陳恩樂的兩個兒子陳一軍、陳科軍分別持有公司15%的股權。
事實上,相比陳恩樂,余元康在野馬電池的資歷更老。早在力達電池成立之時,余元康就是力達電池的法定代表人,他同時也是公司大股東七里墊村經濟合作社中,個人持股達到53.33%的最大股東。1998年5月,力達電池第一次股權轉讓時,余元康與其子余谷涌受讓了公司全部股權,兩人分別持有力達電池52%與48%的股權。
如今野馬電池的另一方勢力——陳家,則是在2002年進入公司。當時的員工陳科軍,以211.2萬元的價格受讓了余谷涌持有的公司24%股權。之后,同樣在力達電池工作的余谷峰,也以105.6萬元的價格受讓了余谷涌持有的公司12%股權。
陳科軍的父親陳恩樂,則是在2007年11月,以176萬元的價格,分別從余元康處受讓了11%公司股權、從陳科軍處受讓了9%公司股權。與此同時,陳一軍也從余元康處,以132萬元的價格受讓了公司15%股權。至此,如今野馬電池6為股東全部入局,形成“兩大家族”的形勢。
2017年,野馬電池成立了股份公司。“兩大家族”的6名成員全部進入公司董事會。陳家方面,陳一軍任野馬電池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科軍擔任公司副總經理。陳一軍的妻子龐亞莉任公司財務總監。余家方面,余谷峰和余谷涌兩兄弟,分別任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
野馬電池在招股書中表示,為避免意見分歧令公司“陷入僵局”,以上6人在2017年10月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為公司共同控制人。
相比公司治理層面“兩大家族”的局面,在市場上,野馬電池則表現出了海外市場壓倒國內市場的“一邊倒”場面。
據野馬電池先后披露,2016年至2019年,公司營收分別為8.98億元、10.78億元、10.52億元和9.91億元。同期,公司出口銷售額分別為6.61億元、9.36億元、8.97億元和8.49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73.68%、86.98%、85.41%和85.86%。
重度依賴海外市場,為野馬電池帶來了一定風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在上述4年間,凈利潤曾出現較大波動。2016年至2019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1.34億元、0.54億元、1.05億元和1.23億元。
究其原因,每年的出口退稅額都是影響野馬電池凈利潤的重要因素。2016年至2019年,野馬電池分別獲得出口退稅5259.93萬元、1.00億元、9506.76萬元和7448.94萬元。占公司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3.20%、166.54%、76.19%和51.23%。
公司也表示,如果遭遇海外客戶所在國家征收高額進口關稅、加征反傾銷稅等貿易保護措施,將對公司產品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事實上,國內鋅錳電池行業是一個市場化競爭較為充分、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2019年國內市場消耗量已達70億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野馬電池招股書中注意到,公司表示根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的統計,2018年其鋅錳電池產量排名國內第八,堿性電池產量排名國內第四,鋅錳電池出口量排名國內第三。
野馬電池也意識到了國內外市場失衡的問題,公司表示將加大自有品牌的建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進一步提高公司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