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05 00:49:53
劍指“北方國際航運樞紐”
每經記者|黃名揚 謝陶 每經編輯|劉艷美

天津 圖片來源:攝圖網
津,渡口。城如其名,天津可謂“因河而生,向海而興”。
無論是此前GDP和外貿城市排名常年位居全國前十,還是近年來相關表現雙雙“滑坡”,天津的港口興衰一直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
日前,天津迎來重磅消息。
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不僅明確了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的發展定位,還對天津未來寄予厚望:
到2025年,天津作為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更加凸顯,國際航運中心排名進入前20位,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200萬標箱;
到2035年,天津港成為世界一流港口,國際航運中心排名進一步提升,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3000萬標箱。
此次“官宣”,能否為近來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天津,注入一針“強心劑”?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天津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平坦的地形和“九河下梢”的發達水系,形成了水陸換乘、河海聯運的獨特優勢。
很長時間里,天津港一直是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是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進出口規模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天津進出口總額為7346.03億元,雖然下降幅度達9.1%,但依然排在全國第九位。
如果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天津港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
2013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300萬標準箱,成為北方第一個5億噸港口,位列全國第三位,僅排在寧波-舟山港和上海港之后;
2016年,天津港被內河第一大港蘇州港超越,排名滑至全國第四;
2017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又出現9.1%的負增長,由此也被廣州港、唐山港及青島港超越,排名進一步跌至第七位。
反映在進出口表現上,天津正承受著日益明顯的壓力。

數據來源:天津市統計局(2019年進出口總額為根據當年平均匯率計算,僅供參考)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從近20年天津進出口走勢來看,“高光時刻”出現在2014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339.12億美元,增長4.2%。不過,天津進出口總額隨后就開始掉頭向下,出現負增長。其間增速雖然也曾轉正,但始終未能超過2014年的“最好成績”。
今年上半年,在遭受疫情沖擊背景下,不少城市外貿迅速“轉暖”,甚至保持增長勢頭,長沙更以25.1%的兩位數增速領銜“萬億俱樂部”城市;深圳、寧波、上海等外貿大市雖然受到較大沖擊,但進出口降幅也都保持在1%以內。
相比之下,天津降幅達3.4%,在“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整體排名靠后;與此同時, 成都以23.5%的增速在進出口總額上直逼天津。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公開報道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就在幾天前,由海關總署主辦的《中國海關》發布的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中,近年從未跌出過前十的天津,已悄然被重慶取代,名次滑落至十名開外。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外貿排名,還有整體經濟表現。
2019年,作為全國GDP十強中除首都外唯一的北方城市,天津排名已下滑至第10位。天津也是十強城市中,GDP增速唯一在6%以下的城市(4.8%)。
今年上半年,天津GDP僅為6309億元,這比2013年同期還少了200多億元;與2019年同期10371億元相比,名義增速更是達到-39%。即便是官方公布的實際增速-3.9%,也比全國-1.6%的平均水平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港口、外貿、經濟發展,航運對天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11年,國務院就批復《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方案》。其中提到,希望天津“早日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國際物流中心”。
批復稱,這不僅有利于天津自身發展,還“有利于實現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振興,有利于促進東中西部地區互動和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由此,天津成為國家批復的四個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定位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大連、“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廈門以及“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上海。
2015年6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其中再次明確,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渤海灣地區港口眾多,尤其以渤海灣西岸布局最為密集,在640公里海岸線上,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秦皇島、唐山、天津、黃驊四大港口。港口距離相近,腹地多有重疊,也造成了越來越激烈的無序競爭。
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道指出,天津港或主營集裝箱,礦石、煤炭、油品等業務則向河北轉移。
據統計,當前90%以上的國際商品貿易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而集裝箱又是海上貿易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背靠整個京津冀城市群,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連年攀升。
2018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1601萬標準箱,占京津冀地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79%;到2019年,兩項數據進一步達到1730萬標準箱和81%,“核心樞紐港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5-2019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

數據來源:《2019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然而,正如國家發改委網站8月3日刊文指出:近年來,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加快轉型升級并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港口功能布局不盡合理、綜合服務功能不強、智慧化綠色化水平不高、港城關系缺乏統籌等問題。
一面是經濟指標“滑坡”,一面是問題日益凸顯,改變勢在必行。
近代史上,天津曾憑港口之便、交通之利,開創與上海鼎立的“雙城”時代。早幾年間,依靠包括化工產業在內的大項目拉動,天津經濟發展一度狂飆突進,曾連續5年增速排名全國首位。
如今的天津,似乎正邁出重新出發的步伐。

天津港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7月初,天津頒布7個方面共23條措施,提出“依托國際航運樞紐,構筑貿易發展大通道”,助力貿易強市建設。以三年為期,天津給出具體目標:到2022年,新增有進出口實績企業3000家,形成30家超億美元平臺型、總部型貿易企業。
7月底,按照國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天津又給出交通強國“天津方案”。其中,無論是“以港口為魂、鐵路為骨、道路為基、航空為翼”的口號,還是“打造國際樞紐港口、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國家會展中心三大物流節點”的目標,均以港口打頭。
根據“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目標,到2035年,天津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要突破3000萬標準箱。這相當于在2019年基礎上,還要提升超過70%。
其中雄心,可見一斑。
為實現這一目標,最新《意見》也極具針對性地提出推進港口合理分工、精準完善基礎設施、創新多式聯運體系、促進港城融合發展等主要任務。
近段時間,天津港可謂動作頻頻。
4月8日,天津港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共同簽署《世界一流津冀港口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約定將明確定位、統籌規劃,打造世界一流津冀港口群;
5月27日,天津市政府官網又發布《天津市推動天津港加快“公轉鐵”“散改集”和海鐵聯運發展政策措施》,要求加快推動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海鐵聯運和大陸橋運輸。
去年,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承接了《“十四五”天津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環渤海城市群發展研究》課題。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看來,“‘十四五’時期,天津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強化環渤海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與作用,擔當起環渤海沿海港口城市‘領跑者’的責任與使命。”
郭萬達認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中,要強化以天津為核心的灣區港口經濟和海洋經濟,引領環渤海城市群向灣區經濟發展。
在新的契機之下,天津能否再次因港而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