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3 14:21:09
經過兩年的發展,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處于什么階段?
每經記者|任芷霓 每經編輯|陳俊杰
人口正在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涌向大城市。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到10.2億,比2017年增加約2億。在逐漸城市化的過程中,交通堵塞、醫療教學資源緊缺、住宅困難等“城市病”癥狀也越發明顯。
為了規避“城市病”,河北省在2018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提出,要結合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建成一個與實體城市完全鏡像的虛擬世界。這也就是俗稱的數字孿生城市,這一理念也開始為各大城市認可。
經過兩年的發展,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處于什么階段?6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在“騰訊云數字孿生城市峰會”上表示,“大家都在研究推進一些細分的板塊和內容,現在看來有些影影綽綽,到了某一天所有的板塊都實現智慧化,數字孿生城市的形象就清晰了。”對于這一過程,孟建民形象地把它比作“拼圖”。

圖片來源:組辦方供圖
城市的智慧化勢在必行。隨著城市的擴張,城市屬性逐漸豐富,體量也逐漸臃腫,猶如一臺日夜轟鳴的機器,總會有零件出現問題。
在一些關鍵“零件”處,智慧化正在逐漸滲透。“有些需求比較急迫,或者需求量比較大,或者是見效比較快的板塊和系統,例如智慧交通、智慧政務和智慧醫療等,發展就會更快。”孟建民稱,各個板塊的發展有先后,有的比較成熟,有的才剛開始,就會出現你爭我趕的狀態。
而在這個拼圖的過程中,孟建民認為,現在也不是說完全的先做頂層設計再延展至各個部門,而是有的人在做大線條的宏觀部分,也有的人做很細微的領域。等到所有板塊都穩定成熟了,再進行打通。
騰訊云副總裁萬超認為,企業層面就是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優勢,確定突破的點。他以騰訊為例,“騰訊比較強的是C端的連接能力,比如微信、小程序,所以我們在政務體系、教育、醫療、文旅這些行業中做得比較好。”另一方面,騰訊也在跟進基礎設施板塊,多個維度都在發力。
實際上,主導設計過多個大型建筑設計項目的孟建民,對數字孿生城市的理解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初,在博士期間他就已經接觸到智慧城市的概念,但工作多年來,多個項目的設計還是以智能為主。孟建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智能是一個獨立的內部控制,智慧要開放,要和外面的數據互聯。”
而孟建民如今擔任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的總設計師,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嘗試。他強調,這次項目與以往項目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求“站在未來思考現在”。過去的城市設計是正向推導,即總結經驗,提升過去做得不好的方面,而現在他則倡導預測未來10年、30年、100年的城市發展,作為現在規劃和設計定位的參考依據。他認為,智慧城市和智慧街區是建筑智慧化的未來方向,在這方面,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也在與騰訊云尋求合作。
現在的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以一個典型的上班族為例,早上出門搭乘地鐵或開車,地圖App會自動選出最佳方案,到了公司,用手機或工牌自助打卡,中午手機上點份外賣,下班后和朋友聚餐也能快速搜尋出周邊最美味的餐廳。
不止于此,今年年初疫情期間,防疫工作從最初的線下轉到線上,政企合作推出的健康碼成為疫情期間的“身份證”,運營商聯手確認個人行程,打通的數據網絡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也凸顯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來看,城市的智慧化亟待解決的是數據孤島問題。正如孟建民所說,現在各個板塊智慧化的發展是獨立的,各自發展程度也不同,內部數據通道已經形成,但橫跨各個領域數據的橋梁并沒有搭好。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認為,“如果我們持續向下投入,這些數據就會像碉堡一樣,推土機也挖不動,要用炸彈去炸了,投入很大成本也很高。”
在此基礎上,郭仁忠建議,政府應當將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作為公共基礎設施來提供,市場化的建設模式會制約城市的發展速度。郭仁忠舉例稱,深圳東部到鹽田有一條梧桐山隧道,最開始是讓企業建設并收費,過一次隧道10元,嚴格制約了鹽田區的發展。“所以我認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不要輕易講政府主導市場運行,而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然后政府來買單,和地鐵模式一樣”。
對于企業來說,要搭建數據互聯互通的橋梁,很可能遇到與其他廠商不兼容的情形,萬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到很多專業領域,要將各領域的數據連接和融合在一起,就更需要有統一的底板或標準,在這個基礎上各個專業領域廠商再進行發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