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5 19:04:21
作為一代“鞋王”,王振滔跨界疫苗產業,并成功推動產業上市,這樣的經歷堪稱傳奇。
每經記者|曾劍 每經編輯|陳俊杰
6月16日,成都康華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華生物)股票(300841,SZ)將在創業板上市,這意味著四川上市公司版圖再度擴張。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位于成都的疫苗企業,其實際控制人是有著“鞋王”之稱的奧康國際(603001,SH)老板、浙商王振滔。
早在2004年,王振滔在成都投資設立了康華生物,涉足疫苗產業。康華生物的成功上市,意味著王振滔在鞋業之外的投資也迎來階段性成功。
康華生物創業板IPO申請于1月中旬順利過會。6月中旬,公司完成創業板上市網上發行。此次發行,公司股票發行價格為70.37元/股,發行數量為1500萬股。根據安排,這1500萬股股票將在6月16日起上市交易。
康華生物是一家研究、開發、經營一體化的疫苗生產企業,為國內首家上市銷售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的疫苗生產企業。公司主營產品包括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和ACYW135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為康華生物的核心產品。2018年度,該產品營業收入占康華生物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98.52%,毛利率為94.79%。產品于2014年上市,打破了國內狂犬病疫苗一直采用動物細胞制備的技術局限。
在康華生物看來,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具有很強的技術壁壘,且潛在競爭對手有限,公司自身在工藝技術、品牌、臨床數據等方面具備較強優勢,并不“懼怕”潛在競爭對手的入局。
但與此同時,康華生物也認為,與國內大型生物制品企業及跨國生物制品企業相比,公司規模相對較小, 資金實力相對較弱,這制約了公司生產規模的擴大。2019年度,康華生物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經批簽發237.77萬支,銷售202.78萬支。若技改項目建成,公司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 產能將增加200萬支/年。
此次首發,康華生物募集了約10億元資金。按照計劃,募資中7.27億元擬用于“溫江疫苗生產基地一期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54億元擬用于補充與主營業務相關的營運資金。通過募投項目的實施,康華生物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年產能將增加600萬支/年。在項目完全達產后,公司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的總產能將達到1100萬支/年。
康華生物招股說明書顯示,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為4500萬股,第一大股東為盈科資本旗下的平譚盈科,持股比例為27.47%;公司第二大股東奧康集團(王振滔實際控制)與第三大股東王振滔分別持股964.69萬股、826.88萬股,持股比例分別為21.4375%和18.375%。王振滔直接和間接控制康華生物39.81%股權,并擔任康華生物的董事長,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發行后,奧康集團與王振滔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6.08%、13.78%,康華生物實際控制人依然為王振滔。
王振滔有著“鞋王”之稱。其目前擁有A股上市公司奧康國際,康華生物也成為王振滔實際控制的第二家A股上市公司。伴隨著康華生物的上市,王振滔的財富有望獲得幾何級數的增長。
作為一代“鞋王”,王振滔跨界疫苗產業,并成功推動產業上市,這樣的經歷堪稱傳奇。
康華生物前身為康華有限,由奧康集團、王振滔和林麗琴(王振滔妻子)于2004年出資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設立。據媒體報道稱,當時奧康集團的制鞋產業面臨著激烈競爭,為了減輕經營風險,王振滔最終選擇了新開辟生物制藥和房地產兩個領域。
身為疫苗外行的王振滔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蘭州生物制品所找來了蔡勇、周蓉、李聲友、陳懷恭等業內專家。康華生物成立不久后便開始進行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及ACYW135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自主研發,而蔡勇等人正是核心研發人員。
在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等核心產品上市后,王振滔10多年來的投入也開始得到回報。
從業績上看,康華生物近年來可謂實現三級跳。2016年~2018年,康華生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93億元、2.62億元和5.6億元;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為665.79萬元、7445.79萬元、1.54億元。2019年度,公司營業收入為5.55億元,凈利潤為1.87億元。
今年一季度,康華生物營業收入為1.57億元,凈利潤為6487.57萬元。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預測,今年上半年將實現營業收入4.24億元~4.69億元,同比增幅為56.55%~73.17%;凈利潤為1.61億元~1.69億元,同比增幅為89.92%~99.36%。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