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4 22:52:38
每經記者|余蕊均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下一階段要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時還要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持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對成渝地區縣一級政府來說,既有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更有不容錯過的發展機遇。
作為四川幅員面積最小的縣,位于成都“南拓”區域的新津一直有一個“大夢想”——為鄉村導入城市的“聰明錢”,讓聰明的“腦袋”支撐鄉村發展,使鄉村不僅有形態,更有生態,有新的工作機會和商業機會,這種方式若能復制推廣,便可以使得全中國的鄉村振興起來。
為此,兩年來,新津在中國天府農博園積極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著力培育以鄉村為場景的具有“六次產業”特征的新經濟產業。其最新的構想是,搭建數字農博平臺,通過數字賦能,打破時空界限,繼續放大農博園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公園城市理念統籌推進城市形態、功能重塑過程中,新津的城市價值也被進一步放大。
這座曾因民營經濟而聞名的小城,希望通過“打造最適合工作生活的創新社區、塑造最適合場景創新的城市底座、營造最適合企業成長的產業生態、呈現最彰顯生態價值的公園城市”,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

▲天府農博主展館效果圖
數字賦能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自1983年成為成都市轄縣以來,新津不斷生長: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4.7億元、同比增長8.6%,連續6年位居四川省十強縣之列,上榜“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成績加持之下,新津在區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特別是2017年8月,作為四川農博會永久舉辦地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落戶,新津肩負起引領帶動全省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農博園建設已進入“攻堅階段”。按照新津的設想,今年要以要素集聚和鏈環建設為重點,以科創空間和產業社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產業配套鏈、要素供應鏈、產品價值鏈、技術創新鏈整體成勢,加快把農博園打造成為公園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樣板。
與此同時,繼此前打造“共享農莊”盤活閑置農宅資源后,新津眼下正在搭建一個數字農博平臺。
“假以時日,天府農博園會把全國農產品的供應鏈都打通,那么整個平臺就是一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選品中心,并且有大數據的支持,哪個東西性價比高、哪個有特色,數據一跑就知道。”農博園負責人表示。
項目負責人表示,線上平臺旨在打破傳統辦會辦展模式下對人、企業、貨的限制,進一步放大農博園的承載能力。“這個數字平臺做起來以后,我們還會面向全國征集公益形象大使,為全川、甚至全國的農民帶貨,這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新津的理解中,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需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一起探索、一起迭代”,形成真正有商業邏輯的模式。這其中,用新津縣委書記唐華的話說,要搭建平臺幫助投身鄉村的企業“把農民的事情搞明白”,把鄉村碎片化的資源整合起來,從而讓項目的對接、落地變得更容易。換句話說,就是要推動形成“新鄉村產業生態”。
補齊“拼圖”促進全域產城融合
當然,新津不只有鄉村,新津探索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更不止于農博園。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今年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完善便民設施,讓城市更宜業宜居”。這無疑堅定了新津推進全域產城融合的決心與信心。
以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例,作為曾經的四川新津工業園,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這片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不再是千城一面的標準廠房,取而代之的是天府創智灣、天府希望智谷等科創空間,天府明珠公園、民營經濟博物館等共享交互場景,以及成都外國語實驗學校、人才公寓等功能配套。
新津的希望是,打造一個“人城產”融合的現代產業新城,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和人才“用腳投票”。從數據上看,效果頗為明顯——自2018年以來,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已聚集各類人才超過2萬名,同時還聚集了近40戶智能硬件企業、近60戶智能裝備企業、近50戶綠色食品企業。
事實上,在新津的發展語境下,“公園城市的理念”無處不在,這座距離成都市區僅28公里的小城,迫切希望提升城市品質、增強競爭力,拉近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增進經濟聯系。
去年底,成都地鐵10號二期開通,新津正式邁入地鐵時代。除外界肉眼可見的利好外,新津還借此契機,在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天府農博園、梨花溪文化旅游區的基礎上,謀劃了“第四功能區”(天府新商旅經濟區),以補齊最后一塊城市“拼圖”,形成產業功能區全域覆蓋的新格局。
一個進展是,總投資約110億元的成都新津站“TOD+5G”公園城市社區示范項目已于3月23日開工。
按照規劃,該項目將采用“物理+數字”雙開發模式,以“空間載體+數字賦能”提升城市智慧能級,通過應用場景植入,為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產業、產業數字化提供發展土壤,引導上下游企業聚集,導入新經濟產業人群,從而將地鐵沿線周邊打造成為人口高度聚集、經濟高度密集、運轉智能高效的城市精明增長軸線。
建“智慧大腦”提升治理能力
為了提升對“人”的吸引力,新津在探索公園城市建設中創新性地提出“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規劃建設公園社區”。
新津縣委書記唐華解釋說,公園社區首先是社區,服務老百姓,而產業功能區是經濟區,以企業為中心,“以功能區為載體打造產業公園社區,就是說這個社區不僅to C,面向自然人,也to B,面向法人。這樣一來,就可以把人城產有機復合到一起。”
但另一方面,人口越是集聚,城市就越復雜多元,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新津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并率先做出了探索。
比如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新津的策略是,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打造公園城市智慧服務場景——組建1個縣級智慧治理中心及數字經濟中心、4個產業功能區智慧服務分中心和N個社區智慧服務末梢單元——形成“1個全域級+4個功能區級+N個社區級”的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15分鐘生活公共服務圈”。
通過搭建“數據+平臺+應用”公園城市數字底座,鏈接成都科創通服務平臺和天府市民云服務平臺,新津將70項法人事項、202項自然人事項下沉,推行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跨區域通辦,實現了企業辦事不出功能區、群眾辦事就在家門口。
這套智慧服務體系不僅讓新津“更有智慧”,還收獲了額外的“橄欖枝”。據了解,杭州市西湖區將與新津建立合作關系,支持新津開“數字縣域”試點建設,提升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的整合分析能力,探索數字化時代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務新模式、新范式。
新津還希望,這次合作能衍生出更大的價值——在試點示范過程中培育數字經濟產業生態,推進數字開發建設的標準導則,為公園城市“物理+數字”雙開發建設模式探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