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3 00:07:22
每經評論員 金喆
最近,某著名醫藥公司上了頭條,但這次不是因為研發出了新藥,而是藥企避而遠之的行賄案。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某因接受藥企賄賂近300萬元,被判刑7年。其中,七成回扣來自前述醫藥公司全資子公司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晨醫藥)。
作為著名企業,此次行賄事件曝光,再次揭開了不少人關于藥企“帶金銷售”的灰色記憶。
2019年9月,安徽醫療系統曝驚人窩案,五大公立醫院涉案,院長、副院長及40多個科室的百名醫護人員被卷入。今年1月央視播出的《國家監察》第四集里,通過一起醫院院長腐敗案還原了一條醫藥領域的黑色利益鏈。在商業賄賂的驅使下,部分醫護人員將處方單變成了“提款單”,幫助商家實現巨額利潤,卻讓病人花了冤枉錢,受了冤枉罪。
2019年,A股醫藥上市企業的銷售費用合計接近3800億元。前述醫藥公司在銷售端更是向來闊綽,以近1.5萬銷售人員及85億元的銷售費用在所有A股醫藥企業中登頂。而在80多億元的銷售費用里,學術活動費用就有39.2億元。
學術推廣是藥企常見的營銷策略,但逐漸演變成為部分藥企進行灰色利益輸送的渠道,借學術推廣名義為營銷正名,讓暗含變相回扣的銷售方式掩蓋在合規、合法的外衣下。
醫藥本是為了治病救人,“帶金銷售”讓人看到的卻是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蠅營狗茍,不僅對相關企業聲譽有損,讓醫德醫風蕩然無存,還嚴重影響到了中國醫藥行業的進步。
所幸,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醫藥腐敗的打擊力度。去年5月,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共同隨機抽取了77戶醫藥企業檢查名單,重點核查醫藥企業銷售費用,直擊藥企要害。去年下半年開始,連續有多起醫院領導以及醫生拿藥企回扣的事件曝光。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帶金銷售”頑疾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筆者認為,必須自上而下織起一張防賄治賄的大網。
第一,在源頭藥企和醫療機構、醫療衛生組織之間,向醫藥利益圈的潛規則和腐敗文化宣戰,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并對涉案人員嚴懲,從源頭上減少并消除腐敗。第二,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薪酬績效改革,提高醫療人員待遇,打破醫生處方權與藥品銷量之間的利益堅冰。第三,在中間環節深化醫療采購招標制度,不搞明招暗定、圍標串標,強化企業及群眾的舉報機制,一經發現違法行為及時處理、嚴厲查處。
可以看到,國家監管部門正從源頭建設中國醫藥市場誠信體系,嚴厲打擊醫藥商業賄賂行為。醫藥招采方面,政策部門也在積極推行帶量采購、一票制、一致性評價,引導醫藥企業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筆者相信,醫藥腐敗的黑洞終將被高壓的反腐力度堵住,藥企也會在倒逼下加快營銷合規轉型,將更多精力和資金放在醫藥研發的正途上,共同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