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2020-05-06 09:42:11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
旅游業是此次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而租車自駕,由于安全私密,成為旅游業務中率先復蘇的板塊。
“五一”訂單同比增長 租車游率先回暖
記者來到位于上海閔行區的某租車門店,店長告訴記者,門店一共有80多臺車,主要是10萬到40萬之間的主流車型,近期由于“五一”臨近,車輛預訂情況還不錯,有時一天出租在外的車輛有60多臺。
一嗨租車上海七寶店經理王剛:近期我們店訂單挺多的,因為趕上“五一”,客戶比較多,所以現在訂單每天出租率在70%左右。 周亮是一嗨租車上海地區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公司在上海共計有五六千臺車。按照區域類型,門店可以分為社區店和機場高鐵店,其中機場高鐵店受疫情影響較大,而社區門店自4月份開始,業務就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清明小長假的出租率甚至還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此外,今年“五一”假期由于時間變長,旅行需求增加,訂單情況也好于去年。
一嗨租車上海區域運營總監周亮:目前五一的上單量,差不多比去年增加了10%-20%,上單量比去年快。我們從現在的經驗來看,節前的最后一周會是一個上單的高峰,這周的上單量還會增長10%-20%。近日,攜程發布《國內租車自駕游復興報告》,數據顯示,攜程平臺租車預訂單已達去年同期的70%,租車游因為安全、私密,成為疫情穩定以來恢復情況最好的旅游業務板塊之一。此外隨著五一假期臨近,市場需求出現進一步爆發。
攜程集團租車事業部總裁彭廷:5天的假期對于用戶來說,可以充分激發他在周邊自駕的需求,現在的數據從提前預訂來看,正常的租車提前預訂期是在7天左右,五一的恢復應該要達到去年同期的百分之八九十。
中高端租車受疫情影響大 4月以來恢復較快
目前國內租車行業中,價格在20萬以下的車型居多,占到總數的80%以上,中高端車型占比較低。中高端車型多用于商務需求,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 位于上海七寶的某租車門店,主營中高端車型,汽車單價在25萬元到350萬元之間。負責人告訴記者,中高端車型通常以商務需求為主,受疫情影響較大。前兩個月門店每天只有個位數訂單,生意比正常情況跌去七八成。
張偉功從事租車行業近十年,目前在上海和南京擁有3家門店。他告訴記者,去年,他開始籌備長沙、武漢和杭州的新店,武漢門店原計劃今年3月開張,人員、店面以及20輛新車都已經準備到位,但突發的疫情打破了開店計劃。
上海的亞租車總經理張偉功告訴記者,作為重資產行業,車輛貸款是運營成本的大頭,占到30%,疫情期間訂單銳減,貸款還款就變得很難,這讓他很是焦慮。不過隨著疫情的控制,4月以來公司業務迅速好轉,特別是家庭旅游用的商務車出租率很高。
上海的亞租車業務經理殷聰聰:現在基本上都是以旅游為主,一些親子游,包括周邊游,基本上會租商務車、SUV這些中大型車輛去周邊游玩,時間基本上在2到3天左右。
自由私密受追捧 房車游成新亮點
今年延長到5天的“五一”假期,成為旅游業難得的復蘇時機,疫情影響下自駕成了省內自駕游、短途周邊游的重要選擇之一,而一家人一臺車的房車出游也成為很多游客的新選擇。
位于上海迪士尼旁的上汽音樂谷房車營地占地8.8萬平方米,提供房車住宿、租賃和自駕車驛站等服務,配有親子活動、露天音樂劇場等設施。園區內有25輛固定房車和30輛可租賃的自駕出游房車。
記者黃雅潔:這樣一輛中型大小的房車,車身長度是5米9,車上除了有電視、冰箱和廚房,還有三張床,卡座也可以改成一張拼床,這樣一臺房車一天的租金在八九百元左右。
負責人告訴記者,各類型房車在“五一”期間的訂單已經全部售罄。
上汽大通音樂谷營地服務經理劉文強:目前拖掛式的房車,就是固定式的,提前10天左右就已經全部滿房;移動式的房車從1日到3日開始是發車高峰,大概提前一周左右,也是訂單售罄的狀態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房車游的熱門目的地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多為城市周邊的親子營地、森林公園等。相關產品的銷售自疫情以來也在逐步恢復當中。
攜程集團旅游事業部主題旅行平臺總監張怡:4月下半月,我們的訂單量翻了好幾倍,同時在“五一”,我們已經基本上全部售罄了,整個房車數量,保有量上來看,預訂非常滿,基本上已經只剩可能節后的3日、4日有少量的房車可以供預訂了。
據統計,目前國內房車保有量在十萬臺左右,房車文化較發達的美國則在千萬臺以上,我國每千人保有量大幅低于歐美、日本等國家。作為舶來文化,房車游在國內依然處于初級市場階段,消費者培育、政策法規,以及配套建設等,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上汽大通房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松柏:我們明年的租賃規模還會進一步放大,預計會超過四到五千輛,這樣逐步大概翻倍了,應該翻倍還多,目前接近2000輛,接下來可能會超4000輛。從房車旅游發展角度來講,可期,但是它需要一個過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