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6 22:55:08
每經評論員 師安鵬
旅游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前受疫情沖擊較明顯的行業。數據顯示,全國去年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旅游業對GDP綜合貢獻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直接和間接從業人數1.08億,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而在疫情影響下,今年前2月尤其是春節前后,旅游業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如今,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穩步向好,行業如何逆境突圍,成為一個重大且緊迫的課題。
在此背景下,最近不乏疫情過去后市場可能出現“報復性反彈”的論調。對此,筆者認為,還是應該謹慎看待。
首先,對于承壓能力較弱的企業而言,裁員、減薪雖是迫不得已,但恐怕很難避免。而部分人群收入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其后續的旅游消費支出。其次,受疫情影響,大量學生延期開學,未來不排除占用暑假“補課”的可能,后續五一、暑假等傳統旅游旺季的家庭出行,大概率會受到影響。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針對旅游業的紓困政策。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階段性“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恐怕難以面面俱到,而且還要考慮地方財政壓力。所以在政策紓困之外,引導市場自行活血就顯得極為重要。
筆者認為,引導旅游市場自行活血,未來我們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做文章。
第一,旅游企業應制定更為積極的經營策略,加大旅游創新力度,打造精品旅游項目。
部分景區推出的線上博物館,就不失為很好的創新嘗試。從追求經濟收益的角度出發,針對多元業態融合的創新開源手段,政策層面也可著力進行引導。尤其是對市場表現突出、極具示范意義的創新案例,不妨給予大力支持。此外,未來一段時間,長途游的表現恐怕不會很理想。相對而言,近郊游等短距離旅游業態,則可能受到追捧,疫后市場對此可重點布局。
第二,應該鼓勵旅游業投資并購,引導旅游市場自行活血。
在筆者調研走訪過程中,多位企業負責人提出,可以鼓勵承壓能力較強的大企業,尤其是融資渠道多元的國有上市平臺,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對一些資質良好的中小微企業、優質旅游項目進行紓困。
受疫情沖擊,當前背景下的中小微企業資金鏈、人才結構普遍比較脆弱,面臨市場主體規模衰弱、人才流失的風險,而大企業、國有平臺資金流相對充裕,有主觀意愿,也有需要優質標的、創新資源補充的迫切意愿。
所謂危中有機,換個角度來看,現階段也是旅游業大范圍投資并購的時機。只要挺過這段時期,相信市場有望涌現一批大而強的企業和項目。不過,如何使相關各方更充分、更有效溝通,則需要政府層面盡快進行有效的引導機制設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