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4 23:32:09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 旭
3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稱,通過已經進行的29例病亡患者尸體解剖,發現病亡患者的體內病毒仍然在肺里存在。
病例解剖有何重要發現
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解剖工作一直備受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解剖工作進展如何?有什么樣的重要發現?”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回應表示,到目前為止有幾個團隊在做病亡患者的尸體解剖,從已經進行的29例尸體解剖得出的數據來看,在第七版診療方案里大部分有所體現,當然樣本量越大,可能對證據的支撐越重要。
王貴強表示,從解剖的初步病理結果來看,像臨床看到的一樣,首先累及到肺,表現在肺臟里面有實變,有大量的滲出,有炎癥細胞因子的浸潤,和炎癥細胞大量的浸潤包括單核巨噬系統等。同時也在肺里看到一些血栓、壞死的組織,以及出血等情況。總體來看,肺部病變還是非常重的。
“同時病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在小的支氣管里看到很多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堵塞了小氣道,影響了氣體的交換,直接影響到體內的氧合,氧就不夠用了。”他說道。
王貴強說,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電鏡下肺里能看到病毒顆粒。同時用核酸檢測方法能發現病毒核酸,免疫組化方法能看到抗原,提示這些病亡患者體內的病毒仍然在肺里存在。這些都給臨床提供非常重要的提示。
王貴強表示,在臨床上采用霧化、吸痰,積極通暢氣道,這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從病理上得到的信息。包括現在針對抗凝治療的理念,抗病毒治療的問題,這都是從病理得到的重要信息,可用于指導臨床實踐。
王貴強還指出,從病理上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受累比較重,就是免疫系統。“我們知道免疫是抵抗病毒細菌感染非常重要的自身能力。但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亡人群里可以看到,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打擊,這種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還是非常明確的,可以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里的免疫細胞減少。”
王貴強詳細介紹,淋巴結也好,脾臟也好,這都是所謂的網狀內皮系統,都是免疫細胞存在的地方,而這些組織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同時,骨髓里的免疫細胞也少了。臨床上可以看到白細胞少、淋巴細胞減少和病情的進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
“這和病理,和臨床是非常吻合的,這也告訴我們,這些因素對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最后死亡非常重要的因素。”王貴強說,所以臨床上對重癥、危重癥的患者,現在診療方案里也強調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包括胸腺素、中藥也可能提高免疫,達到有效地控制病毒復制、提高免疫的作用。
“病理結果還在陸陸續續總結中,我們期待有更完整的病理報告,幫助我們下一步制定更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王貴強說。
無癥狀感染者已隔離觀察
會上,有記者提問:世界衛生組織把無癥狀感染者列為確診,我國把無癥狀感染者列為不確診,背后的防控和治療的邏輯原因是什么?無癥狀感染者會不會出現人傳人的現象?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尊友表示,現在實驗室診斷方法能夠查出患者有新冠肺炎病毒,但沒有任何臨床癥狀,這就是無癥狀感染者。
這些感染者是怎么發現的?吳尊友介紹說,通常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了密切接觸者,在密切接觸者的觀察期間,在有些地方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采樣檢測,發現了一些觀察的人PCR陽性,也就是說實驗室診斷患者感染了病毒,但是沒有癥狀。
吳尊友強調,由于對密切接觸者不斷地進行觀察,有些人慢慢出現癥狀了,出現癥狀的人很快就送到醫療機構進行診斷、治療,這些人就變成了確診病人。在觀察期間發展成病人了。還有一部分到觀察結束也沒有出現癥狀,但不管他有沒有出現癥狀,無癥狀感染者都在我們管理的密切接觸者當中發現的,而且都是受到管理的。
那無癥狀感染者會不會造成傳播擴散?吳尊友表示:“不會。”
吳尊友強調,按照我們現在的管理措施,密切接觸者都已經納入隔離觀察,而且隔離觀察都是獨立的,一旦發現癥狀就馬上轉到醫院去診斷治療,所以不會造成社會上的傳播擴散。但對于這種風險始終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