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8 13:33:41
每經編輯|盧祥勇
據央視新聞,經全力搶救無效,武漢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于今天上午10:30去世。
此前在2月15日,武昌醫院官方微博證實,該院59歲護士柳帆因感染新冠肺炎于2月14日病逝。
在此之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2月1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共報告醫務人員確診病例1716例,其中6人不幸離世;其中湖北省報告1502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占全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的87.5%。
央視新聞2月18日消息,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派往武漢的醫療隊了解到,經全力搶救無效,武漢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于今天(2月18日)上午10:30去世。
圖片來源:武昌醫院微信公號
公開資料顯示,劉智明,湖北十堰人,1969年生,199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醫學院,擅長顱腦外傷、顱內腫瘤、腦血管病及椎管內病的診斷和治療,特別擅長神經外科疾病手術治療。
劉智明現為湖北中醫藥大學和江漢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2013年曾被武昌區委區政府授予“武昌英才”榮譽稱號、2014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博士資助”人選、2015年獲武漢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
武昌醫院2014年被湖北省衛計委評定為三級綜合醫院,現有員工966人,是這次新冠肺炎武漢市首批定點醫院之一。
作為這次新冠肺炎中武漢市首批發熱門診醫療機構之一,武昌醫院1月26日被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已接管重癥醫學科,并成為武漢市衛健委第二批指定開展項目檢測的8家醫療機構之一。
截至發稿,武昌醫院官方暫未對外發布院長劉智明的相關信息。其微博唯一一次提到院長劉智明,是2019年1月劉智明在一次活動中獲獎。
1月22日,武昌醫院微博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了多位醫護人員的朋友圈。有人在凌晨1時52分寫下:“5點半接班到凌晨1點半,連續8個小時,一個人一支筆看了91個號了,真不知怎么過來的。”
從1月22日至今,武昌醫院在疫情期間更新了8條官方微博,其中有3條與捐贈物資相關。
在1月24日的微博中,武昌醫院表示自發布愛心捐贈物資求助公告以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響應,感謝幫助。2月13日,武昌醫院再次發出接受社會捐贈公告,此次公告更新了海外標準。
武昌醫院目前最后一條微博,是2月15日發布的該院護士柳帆病逝的消息。
該院梨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注射室的護士柳帆于2月14日病逝,享年59歲。據了解,柳帆年資較長,沒有安排去發熱門診導醫臺、預檢分診臺等一線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嚴格按照防護要求做好醫護人員個人防護。
“在這次戰役中,病毒是殘酷的,我們對柳帆同志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該院官方微博透露。
在17日晚間的《新聞1+1》節目中,白巖松對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湖北省孝感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劉曉安,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問題。
白巖松提問稱,早前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醫護人員感染數據是1700多名,而今天一份疾控中心公布的報告顯示在整個過程中有3000多名醫護人員被感染,該如何解讀這兩個數據的不同?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疾控中心公布的醫護人員感染數據來源于直報系統,該系統只會顯示感染病例的身份和是否感染。也就是說這3000多人是以醫護人員的身份感染的。這里要區分一下,有些醫護人員是在醫院、在工作崗位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還有一些醫護人員可能是在家庭或社區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所以不能說這些醫護人員都是在工作崗位上被感染的,不能說這些人都是由于防護不到位而造成了感染。當然,在早期確實存在很多因為防護不到位而感染的醫護人員病例。
而2月17日,一份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報告透露,全國已有3019名醫務人員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其中包括1716名確診病例,導致5人死亡。
該報告由中國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撰寫,共分析了72314例病例,是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內地傳染病報告信息系統中上報的所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
研究顯示,醫務人員病例發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現在1月28日。
在具有病情嚴重程度信息的1688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中,大多數病例為輕癥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主要原因與年齡有關。醫務工作者都是在職人員,一般都在60歲以下,而死亡主要發生在60歲以上患者。
報告也指出,可能存在非職業暴露造成的感染,但迄今為止,醫務人員感染以及防護失敗的具體原因仍有待深入調查。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界面新聞、科學網微信等
封面圖片來源:武昌醫院微信公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