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疫情期間你去哪兒了?三大運營商提供新服務:用戶可查詢14天內到訪地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4 21:31:55

疫情發生以來,電信大數據在疫情溯源和監測、分析疫情情況、支撐疫情態勢研判和疫情防控部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電信大數據,可以統計分析全國特別是武漢和湖北等重點地區的人員動態流動情況,分析預測確診、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動態流動情況,支撐疫情防控部署。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在最近的半個月里,你是否去過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是否與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

無論是恢復生產后在單位,還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區,這可能是你最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你被問到最近的行蹤,只需要一個極簡單的步驟:發送一條短信,就可以得到自己最近14天來曾到訪地方的信息,不會帶來任何瞞報信息之類的疑慮。

214日,工信部召開媒體通氣會,介紹電信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防控的總體情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介紹,我國擁有16億手機用戶,電信大數據在疫情溯源和監測、分析疫情情況、支撐疫情態勢研判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圖片來源:工信部

她表示,通過電信大數據,可以統計分析全國特別是武漢和湖北等重點地區的人員動態流動情況,分析預測確診、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動態流動情況。

三大運營商可查詢14天內到訪地

電信大數據用于分析人員流動結果,精確度能達到多高?是否可以利用大數據查找病患和密切接觸者?

對這一問題,劉多表示,電信大數據來源于公眾通信網絡中的基礎數據,可以較為準確地統計分析全國各省市以及重點區域人員流動,一般可以分析到區縣級流動和分布情況。通過結合衛生防疫等其他部門數據,可以進一步對確診、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群的分布等進行分析研判。

既然如此,對于目前有人存在瞞報行程的情況,利用電信大數據能否解決?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回應稱,首先流動人口是指整體數據,工信部主要是分析從武漢和湖北流出到全國各地的人群,對于確診的、疑似和密切接觸者,工信部與衛健委建立了聯動機制,根據所提供的相關數據進行流動分析。

“目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得到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基于電信大數據分析,向用戶提供本人‘14天內到訪地查詢’服務。”韓夏說,每個用戶通過短信發一個查詢碼,可查詢本人在前14天去過哪些地方,要求是停留超過4個小時以上。

韓夏表示,該服務可以幫助有關部門提高對流動人員行程查驗的效率,對重點人群進行排查,實施精準防控,特別是有助于做好當前形勢下的復工復產。同時,“手機用戶在被問到有關行程問題時,可用此短信向用工單位、社區管理等部門證明自己的行程。”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今天(2月14日)下午4:40即收到了中國移動發送的查詢信息,隨即按照指示進行查詢,并收到運營商短信回復:根據您的授權查詢,您于近30天內曾到訪:北京。為做好您和他人的健康防護,如有需要,可出示此查詢結果,此業務為公益服務,查詢結果僅供參考,不作為最終判定依據。

對于不少人擔心大數據分析是否會侵犯用戶隱私,韓夏回應,用于疫情防控的相關數據均為依法依規采集,同時在分析使用過程中,也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措施。

5G技術幫助實現抗疫和復產兩不誤

5G商用已過半年。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5G有哪些應用和作用?5G技術能否改善現有的醫療條件?

韓夏肯定了5G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她提到,5G視頻直播是最直觀的應用。在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中,數億遍及全國的“云監工”共同見證了中國奇跡。

本次疫情防控中,為充分利用大城市、大醫院專家資源,5G+遠程會診系統快速在全國各地很多醫院落地。通過遠程會診系統,專家可以對偏遠地區醫院的重癥、危重癥的患者進行問診,提供救治指導。

同時,在火車站、機場、地鐵等公共交通、人群密集區域,采用5G+熱成像技術,能夠快速完成大量人員的測溫及體溫監控,識別出溫度異常的個體,同時將數據準確快速實時回傳,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另外,5G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信息通信技術正助力實現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兩不誤。中小學生可通過線上數字化空間進行學習,做到“停課不停學”;企業員工通過云平臺在線辦公、召開視頻電話會議等。

5G積極應用在各行業各部門,信息通信新技術的有效應用為保障生產逐步恢復,減少人群聚集、阻斷疫情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夏說。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簡勤表示,5G實時直播、5G遠程辦公、5G機器人、5G成像等都為防疫抗災做出貢獻。隨著整個線上消費包括網上習慣的養成,將推動5G在各種應用上不斷發揮更大的作用。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疫情防控 人員動態流動 到訪地查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