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4 19:06:50
疫情之下,網絡上對于百步亭社區治理的質疑聲不斷。究竟這個曾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唯一社區,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百步亭社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02年2月,百步亭花園榮獲建設部頒發的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2003年10月,多部委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學習百步亭花園社區創建文明社區的經驗。
2020年1月18日,武漢百步亭四萬余家庭共吃團年飯。
2020年2月4日,百步亭社區出現多棟“發熱門棟”。
疫情之下,網絡上對于百步亭社區治理的質疑聲不斷。究竟這個曾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唯一社區,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先進“樣本”

百步亭社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時間回到1995年,武漢市江岸區后湖片區有一片爛泥地,水、路、電全無,人們扯著“白布蓬”在此營生。
城市發展,近郊的荒地待開發,先后有七家開發商進入百步亭,均因其惡劣的開發條件和難以獲得經濟效益,先后退出。
一個叫茅永紅的人改變了這里。1997年,百步亭花園正式開工建設,1998年12月,百步亭一期交房。
時至今日,這里發展成一個占地5平方公里,有18萬人居住的大型社區,社區內有9個居委會,11個小區。官網上寫著,百步亭社區未來要變成百步亭新城,地盤擴張到7平方公里,人口擴容到30萬。
百步亭從一開始的定位就與別的項目不同。茅永紅希望按照“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模式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文明社區”。這種“企業服務社區”發展模式,為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探索了一條全新的社區治理之路。
這種模式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突破傳統的區-街-居委會管理型的行政體制,創辦全國第一個不設街道辦事處的新型社區,實行社區自治。
這樣的提法在湖北甚至中國都是首開先河。所以,當城叔搜索論文時發現,從2000年起,就有學者以百步亭為案例研究城市的社區建設。
“案例”這個詞,并不足以說明百步亭模式的地位。武漢市長周先旺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百步亭社區是中國群眾自治非常好的一個樣本。”
既然是“樣本”,關注紛至沓來。
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無毒社區、全國基層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自主創新獎等60多項國家級獎項接踵而至。
150多萬人次到百步亭社區視察參觀,直到2019年,網絡上還能見到基層工作者到百步亭社區考察、學習的文章。
百步亭集團官網上說:百步亭社區成為了全國社區建設的一面旗幟,成為了中國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成為了展示武漢人文風貌的一個窗口。
爭議對象

百步亭社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萬家宴之前,百步亭都是學習的榜樣。2020年,不合時宜的萬家宴,讓百步亭第一次成為爭議的對象。
20年時間,百步亭的百家宴發展到萬家宴,已經是一張代表社區治理的名片,也是武漢對外宣傳的窗口。
1月19日《楚天都市報》頭版頭條以“一萬多道菜品映出鄰里溫情,二十屆萬家宴見證社區和諧”給出了注解。
隨即,“百步亭大規模發熱”的消息,讓百步亭社區重回輿論中心。
財新記者2月4日實地走訪發現,武漢百步亭社區共有57個門棟被列為發熱門棟,社區負責人證實了這些發熱門棟的存在,居民也證實有發熱隔離患者。
百步亭迎來了特殊時期。
城叔所在的城市,社會以社區為單位布局疫情防控措施:高頻監測、入戶排查、定點隨訪等監測;健康教育、體溫監測、消毒防疫等預防;對發熱人群、疑似人群、隔離人群的應急響應。
但家住百步亭安居苑的一位余小姐告訴城叔,“平時不覺得有什么,但這次疫情出現以后,整個小區出現很多問題。”

百步亭社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首先,小區沒有進行封閉管理。2月4日是武漢封城后余小姐第一次出門,去超市買東西,“從小區門口出去,沒有任何人攔我們,進出也沒有人給我們測體溫。”
其次,消殺措施跟不上。余小姐本身也是從事物業行業的,雖然在家隔離,但可以每天看到公司發的防疫動態:全面的消殺每天要做兩次;保潔是外包,每天會保證12~15人在崗;同時會請社區協助,申請入戶消殺;因為小區有確診病例,所以每天還會對確診病例所在樓層進行單獨的消殺。“但百步亭的樓道里面沒有任何消殺的痕跡。消殺過,至少我能聞到味道。”
然后,小區的信息公開也不全。余小姐的物業公司會對住戶公布小區內最新的疫情,包括多少病例確診,多少病例送醫,多少病例在家隔離,而且會一并公布所在房號,并在房門上做上單獨的標識。“雖然房號很隱私,但這樣方便做特殊的消殺防疫,也能夠更好的提醒周圍的住戶。”相比之下,百步亭只在樓下用紅色字體寫“發熱門棟”,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通知或是提醒。
基本的防疫措施“沒讓住戶看見、感受到”,更別提特殊時期的特殊服務了。余小姐說,這個時候,沒有人來管我們的生活,小區業主現在是自己聯系供貨商,菜米油鹽送到小區門口,業主再分時段去領。
人們不僅要問,一個依靠群眾自治、企業管理的社區,疫情之下,到底應該尋求誰的幫助?
若是給疫情期間百步亭社區的服務打個分。
余小姐說:不及格,整個服務水平在武漢來說,還不到中間值。
昔日“桃花源”

百步亭社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作為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獲得者,怎么沒把“百步亭經驗”用在防疫工作上,更沒成為疫情防治的社區治理樣本?
十年前,余小姐一家搬來百步亭的時候,這里是武漢人心中的宜居地。
2001年,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劉祖云在一篇《社會轉型期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探討》論文中寫到他的考察記錄:
百步亭社區不僅設有商店、學校、醫院、保衛等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設施,而且有百步亭(即百步一亭)、中心綠化廣場、百米文化長廊、閱報欄、閱覽室以及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等滿足居民專項生活需求的設施。
從軟件方面看,百步亭社區雖然沒有傳統的“健全”的管理機構,但有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有合理、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有定期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區精神;有教育援助會、慈善援助會等社區弱勢群體的“愛心工程”等。
而這些又來自于物業開發者(物業開發公司)、物業管理者(物業管理公司)和物業享用者(居民或業主委員會)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一流的服務設施和一流的服務水平必然帶來一流的服務效果。
正如百步亭集團自己宣傳的那樣,整個社區像鬧市里的“桃花源”,是市場運作下的“烏托邦”,是現實里的“童話世界”。
關起門來,社區可以提供生活的基本要求。一打開門,社區沒有跟上這座城市的變遷。
“十年前,是比較不錯的,很宜居的社區。十年后,其實社區的公共衛生這類也不錯,沒有太多的不滿意。”余小姐說,“但現在跟周邊的小區相比,就感覺百步亭的管理和規劃很差。出行不便、停車不便,出現了老舊院落的通病。”
小區物業費漲過一次,從不到1塊,漲到1塊多。“這里的保安都做了很多年,我們什么時候來的,他們就什么時候在。一般就是在小區或小區附近居住的人,能夠就近照顧家里,再順便打發下時間。”余小姐說。如此一來,管理和服務哪里談得上專業。
年輕人給百步亭社區的評價是,這里的確很適宜老年人居住,但不適合年輕人,不能要求大家只在社區里生活。
換句話說,優秀的百步亭,老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