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1 23:08:46
每經記者|楊 建 每經編輯|何劍嶺
A股三大股指2月11日收盤漲跌互現,滬指與深成指小幅收漲,創業板指小幅收跌,兩市合計成交近8000億元,滬指“六連漲”收復2900點整數關。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近期A股市場表現最為亮眼的是創業板。2月11日,創業板指在此前創下年內新高后有一些回調,之后將何去何從,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同時,對于前期創業板走好,有私募經理認為,具體有三個因素造成這一局面。
私募排排網2月11發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76.39%的私募預計2020年創業板將再啟牛市征程,也有私募認為創業板已在牛市途中。
創業板將何去何從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在“六連陽”后,上漲的腳步戛然而止,小幅收跌。那么,私募機構怎么看待今年的創業板呢?私募排排網調查數據顯示,76.39%的私募看好2020年創業板的理由包括疫情對科技板塊影響較小、創業板權重股表現強勢、政策寬松與流動性良好等。同時,也有23.61%的私募認為相較于主板,創業板的成長性是其優勢,但也意味著風險與不確定性,持這部分觀點的私募認為創業板反彈的持續性有限,創業板牛市還需等待。
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表示,創業板牛市從去年就開始了,以今年前兩個月的情況來看是在加速。創業板走牛的具體因素有三個:其一,創業板2016~2018年連跌3年,尤其在2018年通過商譽減值等財務“洗澡”,從2019年開始迎來了低基數基礎上的業績大增;其二,主板的核心資產被外資大量買入,非常多的公私募基金抱團科技股為代表的創業板龍頭企業;其三,疫情對科技板塊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創業板容易成為主流資金的攻擊方向。
乾明資產研究員陳雯瑾認為,今年創業板很有可能進入第二輪牛市。其原因一是創業板公司業績增速自2016年開始的4年周期已至,從歷年板指走勢來看,這是推動股價增長的唯一穩定動力;二是近兩三年結構性去杠桿取得明顯效果,國家開始重新鼓勵并購重組,并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渠道,2018年至今的市場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化。從目前漲勢橫向對比其他指數來看,創業板的牛市特征也很明顯。
千波資產研究中心表示,創業板能否開啟牛市取決于融資利率水平、政策友好程度和企業盈利拐點。國家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政策,創業板在2018年底止跌、2019年初開啟反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期間連續兩次降準。隨著再融資松綁和重組新規出臺,政策暖風頻頻吹向創業板,政策友好也打開了創業板企業未來的成長和想象空間。而真正落到實處的最終還是企業盈利拐點的確認,2019年以來,以5G半導體、智能手機產業鏈為首的科技企業開啟了新一輪景氣周期,業績已回升至歷史高點,股價頻創歷史新高。千波資產當前最看好的板塊就是創業板,并且認為創業板已處于牛市途中。
基石資本合伙人陳延立表示,創業板自2019年以來已開啟牛市行情,創業板指數2019年上漲43%,今年以來上漲13%,并且持續創新高,疫情主要是短期影響,不改牛市趨勢。本輪驅動創業板牛市的動力主要來自科技創新,我國的工程師紅利持續釋放,科技企業無論是盈利還是估值都有提升預期。
新興行業將有機會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月的“黃金坑”就是2020年的市場底部。首先,疫情對市場和基本面的一次性脈沖影響逐步成為共識;其次,短期波動的背后是政策及時而全面的預期管理;再次,偏松的宏觀流動性支撐估值,短期難有反復;最后,“兩融”和股權質押風險可控,受迫性賣出風險降低。投資者應結合疫情演化把握配置節奏,先關注受益于復工的標的,具體包括三類:貫穿全年的主線、疫情緩解前的交易型機會、疫情緩解后可逐步建倉品種,建議關注復工進度較快的子行業。
陳延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后出現的新經濟、新技術可能是今年后期市場關注的焦點。復盤2003年SARS期間的市場表現,疫情間接催生了網購和快遞行業大爆發,客觀上加快了居民“網購”習慣的形成。當前的經濟情況疊加疫情對基本面的沖擊,經濟層面的短期負面影響不可小覷。不過,疫情對創業板的沖擊是短期的,大多數科技企業的研發等并未受影響,預計最多影響一季度的開工情況。科技企業的短期業績有一定壓力,中長期看,優秀的科技企業反而會脫穎而出。從行業來看,此次疫情對醫藥健康、在線辦公、線上消費等有深刻影響,短期已能產生一定的業績增量。長期來看,仍然看好未來行業發展、國產替代等空間足夠大的安全可控、新能源汽車、5G、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科技行業。
王春秀認為,疫情對創業板中的消費電子板塊影響相對較大,對半導體、5G、云計算等板塊影響相對較小,對游戲、在線教育、云辦公、醫藥板塊則是正面影響。疫情的短期擾動并不會影響公司的長期價值,依然看好消費電子、半導體、5G、新能源為代表的科技板塊龍頭企業。
浙江以太投資基金經理龐春表示,疫情不改5G產業周期上行帶動整個相關鏈條的景氣度向上,云游戲、超清視頻、半導體、云計算等板塊的短期調整反而是布局機會;其次是疫情衍生出來的新商業模式,例如新零售+智能物流、遠程辦公、在線醫療等細分行業。
千波資產研究中心認為,這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短期沖擊較大,但隨著利好政策出臺,二季度有望恢復。例如,影視傳媒行業因春節檔影片撤檔和影院暫停營業,預計行業一季度增速會大幅下降,而另一些新興行業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此外,游戲、直播、VR/AR等“宅消費”會成為新潮流,具有較大的投資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