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1 22:42:58
有危必有機也是規律,如果現在只看到危,而沒有看到機,那就請記住——大家的日子都很困難時往往就有重大機遇。
每經特約評論員 林峰

(林峰 旭輝集團總裁 )
“黑天鵝”不可預測,“灰犀牛”不可避免,我們改變不了規律,唯有改變自己,努力地進化迭代,去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
調控的“灰犀牛”塵埃未落,疫情的“黑天鵝”又橫空出現,地產2020,注定是坎坷波折的一年。戰疫過后,宏觀環境、市場、行業將加速變化,企業也必然隨之而變。
政策永遠是用來與市場進行風險對沖的,而不會是疊加,要相信決策者們的智慧。
整體而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今年一定會比較寬松,也有可能會進一步減免些稅收,但估計幅度不大,去年減稅之后,各地的財政都相當吃緊,而且地方政府的債務杠桿還沒降下去。
地產政策整體會略為寬松,但不可能有根本轉變。政策面有可能對地產限售、限購、限簽、限貸放松一些,但大家對限價和限制融資一定不要寄希望于放開。
唯一有機會的是各地政府為了賣地“補貼家用”,可能放開高端市場價格及限購條件,北京去年已經有了試點,讓高端的靠市場,中端的給政策,低端的政府保障。這更符合市場規律,既不會影響社會住房保障,又能把高收入人群的改善消費拉動起來,為今年的GDP做些貢獻。剔除高端住宅,用中位數去看房價,比用均價去看更合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經濟整體增速的回落,必然影響到各行各業,房地產也不會例外。有人說,2003年非典時,地產銷售不跌反漲,是不是今年也有這個可能,我覺得可能性很小,2003年與2020年,就如同少年摔跟斗與中年出車禍的區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2020年商品房銷售總量很可能回落。2019年銷售總量為15.9萬億元,現在樓市全部速凍,線上銷售都是空話,客戶沒有心情看,即使放開售樓處,客戶也不敢來。按照樂觀估計影響4~5個百分點,如果這種情況延續到3月份,可能就要影響到10個百分點左右。如果那樣,2020年的銷售總額很可能回落,也就意味著,2019年可能就是地產行業銷售的峰值年。
從供給角度看,新房供貨大概會與2019年持平,雖然各地開工都會延遲一個多月,但各地預售條件有可能不會卡那么嚴。去年新增的投資量,會對沖今年一季度少供地或供了但來不及年底開出來的部分。
從需求角度看,疫情沖擊會影響一部分購買力,但預計政策會適當放松,釋放一些居民杠桿。此外,由于通脹預期,核心城市的投資需求可能會有一些抬頭。
從價格角度看,有回落壓力,部分企業為了應對到期債務,可能不得不降價銷售以回籠現金。但區域會有差異,城市治理水平好的,特別是醫療資源好的城市,價格可能獲得比較有力的支撐。
從客戶角度看,存在需求的結構性變化。非典之后,客戶轉型需求暴增,偏向低密度的板樓,同時投資抄底情況也大幅增加。此次疫情會使健康社區、家庭共享空間產品的投資需求發生變化,同時需求整體會向優秀城市傾斜。
外在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會導致行業底層邏輯相應變化,增長規模、發展模式、內在邏輯等都會發生根本改變。
規模增長之變:行業的規模有可能到達頂點,頂點可能意味著拐點,今后可能都很難超越這個總量。頭部企業的規模增長也會相應放緩,部分中型企業有實現較高增速的可能性,會縮小與頭部企業的差距,但小型企業規模高速增長的機會已經極小了。
發展模式之變:高杠桿的土儲驅動模式將被顛覆。土儲變成雙刃劍,在金融去杠桿疊加限價的情況下,土儲不是彎道超車的發動機,而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鎖。行業進入穩速發展,大家都要確保油箱里的油能支撐到下一個加油站,而不是猛踩油門。
抗疫也讓我們明白,自身免疫系統才是健康之本,個子大不一定代表免疫力強。現在的行業“百強”其實是“百大”,未來不僅要比規模,還要比質量(利潤)與效益(ROE),還要有安全邊界——負債率的控制。此外,也要考驗企業的存量資產經營能力,增量會減少,但存量在增,想長遠發展,活得久一些,就繞不開存量的經營管理。
開發企業經營,開門七件事:投儲供銷存回利(投資、土儲、供貨、銷售、庫存、回款、利潤),2020年也會發生變化。
投資周期會滯后,總量會下降:以往一季度是一個投資小高峰,為的是補充當年供貨,趕在年內開盤。今年受疫情影響,政府推地會延遲,由于銷售現金流斷流,一季度開發商也會減少拿地。由于年度總銷售額可能回調,加上金融機構去杠桿,預估拿地資金全年會比2019年略為下降。
土儲是把雙刃劍,沒有不行,太多了也不行:由于行業進入長周期,很多地方房價的增長不一定跑得贏金融機構的高息,土儲就會成為包袱。合理的土儲應該是兩年到兩年半之間,既滿足發展的需求,有時間彈性補倉,又不至于消耗太多的財務成本。高土儲的公司今年應該減少拿地,加快盤活土儲周轉,降低土儲存量。
供貨包括產品結構和運營節奏兩個方面:供什么樣類型的產品、供多少、什么時間供,要對客戶判斷、市場洞察和自身目標情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做得好,則如庖丁解牛一般,環環相扣,節奏流暢,一氣呵成,這不僅是個技術活,還可以是一個藝術活。
銷售永遠是臨門一腳,但常常是關鍵的一腳。銷售年年壓力都很大,今年會特別大。今年的銷售要在后面三個季度追趕年度總目標,會更難更累,但銷售創新的手段目前看并不多,也沒有有效的方案對抗中介的壟斷,哪怕今年政策對限購會放松,迫于資金和年度目標的壓力,又有可能出現區域踩踏性的“白刃戰”,在今年銷售總量下滑的同時,行業的營銷費率會比2019年更高。
庫存是房企的“癌癥”,今年應是去庫存年。現房庫存和滯重庫存,是消耗資金成本的“癌癥”,會吃掉你的利潤。今年的疫情,導致房企既缺資金又缺利潤,庫存必須要嚴控,可售庫存總量上限最好不超過四個月的銷售額。如何做到不減價去庫存,對房企是一個挑戰。
回款是企業的生命線。在去杠桿的金融環境下,今年的回款猶顯重要,是現金流的根本來源,是內生型增長的發動機,沒有回款的銷售就是耍流氓。整個一季度,回款規模估計會同比下降40%左右,希望今年的限貸和按揭額度能有所寬松,否則有很多短債到期的企業將會很難過。
利潤是里子,是根本,規模是面子,其他是方式手段。開工的延遲,對竣工結轉有影響,對房企的結轉利潤也會影響較大,哪怕已經鎖定的銷售,沒有交付,就無法體現利潤。特別是上半年,能補回的時間短,半年報可能影響比全年要更大。新常態下,房企會更關注質量,核心凈利潤就能最好地體現一個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質量,是客戶用鈔票投票的結果,最真實。今年行業關注利潤排行榜一定會多過于規模排行榜。
“黑天鵝”不可預測,“灰犀牛”不可避免,規律如此,誰也改變不了。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不斷努力地進化迭代,去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不論是奮斗、學習、提升還是創新,都是進化的方式,但無論何種進化,都要快速付諸行動,方能多一線生機。
但是,有危必有機也是規律,如果現在只看到危,而沒有看到機,那就請記住——大家的日子都很困難時往往就有重大機遇。
(作者為旭輝集團總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