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04 00:51:03
每經記者|鄭步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長假后首個交易日A股一片慘綠。截至2月3日收盤,上證綜指跌7.72%至2746.61點,盤低2716.70點,盤中已破去年6月2733點低點。其余股指均跌,深主板、中小、創三綜指分別下跌8.41%、8.44%、7.76%。科創板表現也極弱,跌20%的個股居然有近40只。
兩市跌停個股居然高達3000多只,如果不是因為個股跌停后無法再跌,股指跌幅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大。也有個別“有利好”的醫藥股強勢,典型的如一些抗生素類、生物醫藥類品種。醫藥股龍頭是魯抗醫藥,該股迄今已連續5個漲停。另外,也受益于疫情的游戲、網絡直播相關個股表現強勢。
央行開展12000億元逆回購操作,且下調了逆回購利率,但短期內市場情緒化殺跌,有錢的也不一定肯進貨,所以市場未必能及時反映出這些利好。不過,若假以時日,流動性寬裕最終還是能為股市提供支撐。
這兩天我國公布不少經濟指標(如PMI、企業利潤等),但我不再說這個了,在疫情沖擊下,經濟指標的重要度顯然已不如之前。
參照今年春節期間港股、新華富時A50及美國市場中的一些中概股表現來看,A股顯然是跌得最兇猛的,使我稍感意外。
看來市場情緒較我之前猜測更悲觀。市場情緒排山倒海,作為普通投資者無力回天,接下來只好先看看拋壓能不能有所緩解,然后再想對策。
我覺得也許今天慣性低開后再殺一陣就差不多了,畢竟節前股指已跌過,且周一跌幅過大。還有個較重要看點,那就是周一北上資金趁機大買,其凈買182億元。北上資金相對成熟,沖這個因素,投資者過分悲觀的情緒也該調整一下了。
受疫情影響,無數上市公司至少上半年業績將受拖累,且這并不局限于零售、旅游等板塊,比如即使是生產型企業也可能面臨用工、延期、物流等問題而受拖累。
然而,正常的、理性的投資者并不會足額計提這些損失,原因是市場人士明白這僅僅是“非經常性損益”(雖然在報表并不會這么處理)。
至于該“計提”多少,并沒有現成的公式,只好粗略了。比如:某公司因疫情業績降30%,那么我粗估股價跌15%左右應該就能充分消化,至少“隨業績同步跌30%是完全沒道理的。
投資者不僅要看2020年業績,還得看2021、2022年遠景,如果企業因此倒了,那另當別論,只要企業能守住不倒,且只要遠景還比較穩定,那么也只能“部分計提”2020年業績損失。
由現在起,投資者宜時時盯緊疫情相關統計數據,看看有無出現拐點征兆,一旦發現征兆,至少先不能拋,倉輕者還可考慮分批回補。
投資者在關注數據時,重點看上升的百分比,而不是看增長的人數。另外,應該對“疑似病例”加大關注度,因這個數據是其余數據(如確診數、死亡數)的極重要的先行指標之一。最后,投資者可先看下正月十五前后,因據某些專家猜測也許會有拐點。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N+財經(微信號:njcjnew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