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04 00:04:22
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對需求反應的敏捷度已經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敏捷經濟方興未艾。個體對需求反應更敏銳,在量和質兩個方面改變市場結構。
每經評論員 胥帥
新冠肺炎的“黑天鵝”來勢洶洶,在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假期,影院停映、酒樓停業、景區閉門謝客……隔離防控疫病的機會成本是低迷的春節經濟,大年初一的全國電影票房僅有181萬,而上年同期高達14.58億元。
一頭是消費熄火,另一頭更讓人擔心的是疫情影響企業節后開工。為延緩人群的聚合,政策層面不得已推遲節后復工。但生產才會創造價值,停工則意味著資本的損耗。企業要負擔房屋租金、人力工資等各類顯性和隱性成本。市場法則的剛性兌付不會因為疫情的干擾而停止。企業沒有生產性活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就會減弱,這合乎經濟邏輯。但我們要謹慎看待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不應過度悲觀。
因為,多元社會有不同層級的產業相互補足,疫情對整體經濟的擾動是結構性的。
拿17年前肆虐的“非典”為例,疫情重創了以旅游、零售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第二季度的旅游人數、旅客運輸量均大幅下滑。但拉長時間周期,2003年第二季度放緩的GDP增速只是為中國經濟的“長牛”蓄勢。之后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非典”疫情并未影響到重資產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
經濟在“非典”疫情過后上坡,也有加入WTO后分享全球化紅利的因素。對外開放的中國經濟深度介入全球經濟分工體系,我們的生產標準、市場倫理、交易規則和國際接軌。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先進管理理念、市場觀念、道德法則、創新模式就像急速流淌的河流,不斷沖刷下游積淀的土壤。聚沙成塔長成肥沃的平原,土壤之上的經濟體因為開放充滿盎然生機。
因為,經濟體具有強大內生動力,某種生產要素退出之后,另外一種生產要素又會進行替代。當“非典”疫情重創文旅娛樂這類第三產業時,最早接受全球化理念的互聯網企業扛起轉型大旗,電子商務悄然興起。
如今,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對需求反應的敏捷度已經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敏捷經濟方興未艾。個體對需求反應更敏銳,在量和質兩個方面改變市場結構。以李佳琦為代表的網紅經濟就是敏捷經濟的典范,從帶口紅到帶火腿再到此次疫情的慈善募捐。李佳琦式敏捷經濟的產業跨度是對市場瞬息萬變需求作出的靈敏反應。
因為,“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激發出了新的生產要素,還提升了全要素生產力。一直推動的經濟結構轉型,是我們應對這波疫情“黑天鵝”的底氣所在。或許,此次疫情之后,在線教育、云游戲、短視頻等將加入敏捷經濟行列,為整個社會創造新的機遇。
我們堅信,等到災難結束的那一天,經濟秩序又會回到最初的上升軌道,甚至會更好。不過,在度過這個冬天,趕走疫情“黑天鵝”之前,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我們需要幫助受到疫情沖擊的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公共財政支出一邊要幫助防疫,另一邊也要減輕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抗擊非典的一些經濟措施可作為借鑒,譬如對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旅游等領域實行財稅減免。另一方面,還可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歷史不是簡單的劇情重復。新冠疫情和非典疫情時期,經濟的外部環境、經濟結構、全球化開放程度截然不同。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擾動,我們要做足預案,冷靜評估,穩定預期。
我們可以依仗的唯有不斷地改革開放,讓改革開放踢走擋在經濟增長前方的“絆腳石”。回顧以往,每一個十年的跨度,都少不了各類“灰犀牛”“黑天鵝”的擾動。堅持改革開放,讓我們繞開了礁石和淺灘,駛向更廣闊的大海。
“非典”疫情之前的上一個十年,我們頂著風暴,解決了棘手的產權問題,阻止勞動力要素和資本要素之間的激烈沖突。產權問題之前的上一個十年。大包大攬之手無法推動龐大經濟體前行,亟待市場破局者闖入。雇工數量論的教條訓誡曾令人畏懼。但總有人勇敢探索未知,他們從遠方帶回觀念并形成共識,進而沖破對人的束縛。草莽英雄和體制精英、個體和社會,被裹挾在新生力量之中,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沖破了既有制度的圭臬。
四十余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從筑底放活到產權改革,再到初步釋放企業家創造力和市場動力。之后,企業家群體跟上全球化浪潮,進一步拓展創造力和市場動力。眼下,敏捷經濟則從內生角度進一步發揮企業家創造力和市場動力,推動持續的產業升級,讓中國經濟“水大魚也大”。
我們曾與“非典”作戰,并戰勝“非典”。面對新冠肺炎的無硝煙戰場,我們依然有信心闖過去。我們相信,疫情過后,迎接我們的必是春暖花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