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2020-01-22 15:49:23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東方白鸛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國際瀕危物種,目前在全球的數量已經不足4千只,但在今年冬天,卻發生了數起東方白鸛中毒死亡事件。
每年冬天,在向南遷徙的途中,環渤海濕地是東方白鸛的重要補給站。可是今年冬天,這個“補給站”卻變成了一些東方白鸛的“生命終點站”。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1月18日下午,鳥類保護志愿者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公安局拿到了《立案告知書》。
經查,一個月前在曹妃甸濕地死亡的4只東方白鸛,確認死于呋喃丹中毒。這是繼2019年12月4日,7只東方白鸛在天津市寧河區津漢公路南側魚塘死于農藥中毒后,又一起人為投毒導致瀕危鳥類死亡的悲劇。
護鳥志愿者 王建民:今年冬天,只是我們志愿者發現的,就死了17只。除了一只死因不明外,其余16只確認死于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冬天在渤海灣地區死亡的17只東方白鸛,全部死于人工魚塘。佩戴在東方白鸛腿上的追蹤器記錄的數據顯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東方白鸛離開濕地自然保護區,轉而飛往周邊的人工魚塘覓食。
東方白鸛到人工魚塘覓食,然而鳥吃魚,就會損害魚塘承包者的經濟利益。一只東方白鸛一天的食量大概在2斤魚左右,一百只鳥一天就能吃掉200斤魚,一個月下來就是6000斤魚。即使按照一斤魚4塊錢算,一個魚塘的損失也在2萬塊錢左右。為了減少損失,養魚者普遍采取放炮的方式驅趕鳥類。
魚塘工人 王軍:買了兩千多塊錢的炮,十一月東方白鸛最多,有一次數了下有一千多只,幾乎家家都放炮。還有鸕鶿、海鷗,都是吃魚的鳥,數不過來了,鋪天蓋地可能水面都黑了。
記者了解到,為了防范鳥吃魚,還有一些魚塘都改養蝦了,因為養蝦周期短、出蝦早,魚塘承包者爭取在候鳥到來之前捕蝦,人鳥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賽。
蝦塘塘主:我們把水往外一排,迅速排干凈,人趕緊下去逮剩下的蝦。按照人和鳥比賽來說,勝負都已經定出來了。
濕地保護區無保護 候鳥無處安全覓食
環渤海地區分布有七里海、北大港和曹妃甸三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大,生態環境好,相對外界更安全,按理說,這里才是候鳥們補給和棲息的最佳港灣。但為什么許多候鳥不去濕地保護區,而是冒著被炮崩的危險,去人工魚塘覓食呢?
2019年12月中旬,七里海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了割蘆葦啟動開閘放水,無人機拍攝的畫面顯示,在水位降低后,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的水面出現高密度的捕魚裝置——地籠。由于地籠極易導致魚類資源衰竭,多地的漁業管理條例已將其列為禁用漁具。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我們接到過地籠情況反映,清理基本上已經完成了,關于這個地籠的。
記者:為什么有幾百個高密度的地籠在七里海濕地核心區呢?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現在我們只是清理,后期也會加大巡護。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 張明祥:地籠是不管大魚小魚進去之后,它都是出不來的。地籠的目的本來就是捕撈,肯定不會讓魚活著,肯定和做魚類資源科學調查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非法的捕撈方式,是明令禁止的。
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在保護區站立的水域水深已經沒過膝蓋,并且捕捉到的魚,體型非常小。
護鳥志愿者 王建民:東方白鸛沒有魚吃,保護區水也深,水淺的地方又長滿草,不適合東方白鸛在這里棲息,它們才飛到周圍找魚塘,和養魚主爭魚。
除了水深、沒有魚,記者發現,在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里,在核心區內,甚至還布滿了人工魚塘、蝦塘。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等生產經營活動。那么,這樣的人工魚塘、蝦塘為什么會出現在保護區的核心區里呢?
曹妃甸濕地核心區魚塘承包者:我們是從唐海縣(曹妃甸區舊稱)第七農場那里承包的土地,每畝150塊錢,基本上一年一包。不同的池子土地承包費不同,有的池子五六百元一畝。
曹妃甸區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建保護區以前,保護區里面就有魚塘、蝦塘,權屬是屬于七農場的,屬于七農場對外承包給農工的。歷史遺留的承包魚塘正在逐步地修復、退出。
當記者問到歷史遺留的承包魚塘多久才能完全退出保護區時,工作人員卻咯咯笑。
河北省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2005年9月,核心區的面積有3504公頃,而此前魚塘都是對外承包經營。專家表示,即便魚塘和上述經營項目的存在是早于保護區設立,也都應補償退出。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 楊朝霞:肯定就是違法的,尤其這里邊屬于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是禁止任何人進入的,何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肯定是堅決禁止的。傳統開發利用在前,后面把它設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這個時候補償就是必要的。
濕地自然保護區本應該是候鳥的天堂,可如今,候鳥卻無法在這里安全地覓食和棲息。這一系列現象和問題,其根源在哪?又該如何規范和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有將近400個濕地類型的保護地,但卻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管上卻仍屬空白。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 楊朝霞:濕地保護法還沒出臺,濕地保護還是一個比較空白的區域,濕地保護管理部門在如何規范行為的這一塊確實比較弱,因此我們要把它上升為法律,對于濕地保護管理部門如何去保護、如何履行職責,要進行規范、約束。
專家告訴記者,由于經濟開發與利用,部分濕地已經失去了自動調節功能,需要人為調節水位,來幫助濕地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同時,濕地作為水鳥的重要棲息地,絕對不是只要有水和蘆葦就可以,而要根據具體保護的生物物種,來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保護。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 張明祥:濕地并不是被蘆葦全部覆蓋,濕地并不是水位越深越好,我們需要根據分布鳥類的主要生活習性,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棲息需求,對自然條件、水位深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濕地的整體性、生物多樣性等等,也都是我們評價的一個范圍。
專家介紹,在我國第三次國土調查當中,已經增加了濕地大類,同時,濕地保護的立法工作也正在推進之中。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 楊朝霞:2019年6月,國家林草局牽頭制定了一個濕地保護法的建議稿,濕地保護法已經列入了13屆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目前還在研究階段。
昨天,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播出了環渤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節目之后,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與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作出了回應。
七里海濕地保護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地籠問題,多是原有魚塘養殖者遺留,已經開始全面清理。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 陳主任:這些地籠基本上都是由原來的坑塘養殖者遺留下來的。今年冬季,實施了降水,降水之后原來歷史遺留的地籠才顯露出來。這次針對發現的地籠已經進行了全面地清理,現在基本上已經清理完成了。
而曹妃甸濕地保護區負責人表示,對于現有魚塘的養殖清退工作將加快處理進程。
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人 何主任:我們要做保護區的退養工作,逐年退出,要逐年做濕地恢復、修復這些工程。每年我們都投入中央資金300萬左右、省資金110萬左右、市區資金百十來萬左右,來進行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曹妃甸區政府下的五年退養計劃,從2018年到2023年,最晚2023年,有可能還會提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