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9 17:45:41
每經記者|胡琳 每經編輯|劉野
近期,寧銀理財的開業,標志著城商行正式加入理財子公司行列。截至目前,理財子公司開業數量已達到10家。隨著理財子公司陸陸續續進場,為資管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硬幣總有兩面。資管行業的轉型也意味著要擺脫此前野蠻發展。尷尬的是,過渡期僅剩一年,此前銀行理財業務遺留的存量該如何處置?
此前,行業內對于存量處置甚至傳出過渡期將延期的流言。那么,銀行為何壓降不下來?難點到底是在哪里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
理財業務的野蠻生長十余年,這期間銀行理財通過短端負債成本優勢投長期限資產賺期限利差,而這種期限錯配是銀行理財盈利的一大來源。
“資管新規”的落地則正是要限制過去理財業務風險積聚的做法。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過渡期結束后,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存續違反本意見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
“監管要求平穩過渡,但是大家壓力都很大。”華南地區某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在他來看,保本產品有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承接問題不大,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過去部分理財產品投向期限較長的標的。
記者從他口中了解到,理財產品投長期標的并非沒有解決辦法,但是“退路”都很難。
“沒有長期限的產品配套去買,即使有客戶不一定買單;融資方也不愿意騰挪出資金承接并提前還款;多項指標監管下,銀行的表內資金也不一定能承接。”該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中泰證券戴志鋒在研報中曾指出,目前期限錯配對非標限制比較多,尤其是未來非標資產跟產品端嚴格期限匹配。現在銀行發長期限理財產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對理財產品的定位還是一個流動性的工具,這樣一個挑戰就是長期限理財產品能不能發的出去。
同時,戴志鋒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到2020年保守估計存量的未到期資產在五萬億以上,不保守估計甚至有可能在十萬億左右,轉型凈值化等新產品能否發展的起來?能不能達到相應的體量,如果達不到的話怎么辦?對于非標產品,表內產品接起來很困難,且不論資本充足率等問題,非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表內不借錢,突然說非標要用表內接,表內情況能否滿足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監管也注意到銀行在存量業務處置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問題。
12月20日,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回應稱,在工作中注意到部分銀行反映存量業務處置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按照資管新規補充通知規定,對于過渡期后難以處置的,可以由相關機構提出,經金融監管機構同意后進行妥善處理。我們也在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商業銀行傳統上比較擅長債權類資產投資,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在風險管理方面也偏重于信用風險。無論是銀行資管還是理財子公司,在轉型過程中,選擇基于母行的客戶偏好,以固收類產品作為主打。
“銀行在固收這方面的能力其實挺強的,這方面能力不會比基金、券商公司弱。”上述銀行人士稱。
招行副行長王良在招銀理財開業前就曾表示,很多的產品定位還是要以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的產品為主,更能滿足零售產品對低風險、穩定收益產品的訴求,這塊也是我們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會在我們的產品中占比最大。
但是僅只有固收類產品是不夠的。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指出,要提高標準資產配置比例,拓展權益、衍生品、另類資產等高附加值資產。
王良也指出,會積極地加強權益類市場的研究,提升在二級市場投資、股權資產投資方面的能力,滿足高凈值客戶這方面的理財需求。
行業內都知道要投權益類資產,但是怎么投、什么樣的模式投?
過去,這類資產商業銀行可以委外模式投資股票,但是現在銀行比較謹慎。某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從過去該行業績情況來看,銀行固收這部分能力很強,跟委外業務投資股票相比固收業務更有自信。所以委外業務這一塊只贖回不再投了。同時,在他來看,直接委托外部投資股票,市場波動難以控制、信息也很難清晰披露。
“現在有些銀行也是這樣做。”上述銀行人士指出。他告訴記者,在考慮基于銀行研究去投資一些公募的股票基金配到產品里面,現在考慮指數基金、個別行業股票基金。
相比銀行資管部門外,理財子公司在權益市場投資更有優勢,除了配置股票型基金外,直接投資股票更有優勢,不過直接投資股票規模不大。
天風證券研報中指出,當前理財的股票投資規模或不大。依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上半年)》,從表外理財投資端來看,19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資總資產25萬億元,其中權益類資產占比9.25%,約2.32萬億元。但權益類資產并非只是股票,還包括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定增優先級、兩融收益權等,我們認為直接的股票投資規模不大。由于定增優先級、兩融收益權這類往往統計入權益類資產,這類配資規模往往較大,我們估計權益類資產中的股票投資(含股票基金)規模占比兩成,規模約四五千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