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訊證券 2019-12-26 23:04:01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李奇霖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 張德禮
11月官方制造業PMI為50.2,2019年5月以來首次站上榮枯線,明顯好于市場此前的一致預期。預計11月供需兩端的主要經濟數據,將較10月明顯回升,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和三季度一樣,維持在6.0%,全年GDP增速為6.13%。
2020年是“兩個翻一番”目標的收官之年,如果不考慮第四次經濟普查的影響,2020年GDP增速需要達到6.09%,才能實現這個目標。2019年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四次經濟普查對2018年GDP的修訂結果,名義GDP規模上修了2.1%。而“兩個翻一番”是以2010年價格核算的實際GDP為基準,第四次經濟普查對“兩個翻一番”目標的影響,需要等到2020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年鑒后才能知曉。
考慮到統計制度日趨完善后,經濟普查對各年實際GDP的修正幅度逐漸縮小,以及本次名義GDP規模上修的幅度2.1%小于前三次經濟普查的16.8%、4.4%、3.4%,第四次經濟普查對“兩個翻一番”目標的影響可能較小。第三次經濟普查將1978~2013年的不變價GDP增速平均上調了0.03%,假定第四次經濟普查是從2014年開始、2018年結束,將這五年的實際GDP增速平均上調0.03%,為完成前述目標2020年GDP增速需要達到5.94%。
當前經濟的內生企穩動力并不足,需要逆周期調控政策持續發力,才能完成這個目標,2020年全年的政策基調可能都是穩增長。在具體的穩增長舉措上,預計將圍繞以下幾條線推進。
第一,基建穩增長加碼。自2018年7月提出基建補短板,至今將近一年半時間,但從全口徑的基建投資增速看,政策效果并不顯著,源于地方隱性債務監管趨嚴后,融資難這一制約基建投資的核心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預計2020年基建穩增長,將在繼續推出項目的同時,重心轉向著力解決項目的資金問題。
一方面,解決資本金的問題。政策已經允許將專項債所募集的資金,作為資本金投向10個領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并下調了部分基建項目的資本金最低比例要求,按照2018年的基建投資規模看,預計可以減少6000億元的資本金要求。目前已經提前下發了1萬億元的專項債額度到各省,預計2020年年初將集中發行,作為資本金投向基建領域的比例也將提高。
另一方面,政策性銀行可能介入解決配套資金的問題。很多基建項目是城投公司來負責建設的,需要城投公司來融資。隱性債務高壓治理后,地方政府不敢違規擔保,基建項目的配套融資難度上升。商業類金融機構出于對風險的擔憂,對基建項目配套融資,尤其是信托、貸款等形式的融資持謹慎態度。政策性銀行等對項目的現金流沒有商業性金融機構那么敏感,配套融資更為便利。9月末國務院金穩會提出“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預計2020年政策性銀行將會更大力度參與基建項目。
第二,房地產投資的韌性可能超預期。2016年四季度開始了新的一輪房地產調控,但房地產投資一直維持了很強韌性,年度的地產投資增速持續回升。2019年前10個月地產投資增速為10.3%,全年增速大概率將超過2018年的9.5%。
目前市場主流預期是,2020年的地產投資將出現明顯回落,分歧在于時點的不同。我們對2020年的地產投資相對樂觀一些,認為2020年地產投資有望繼續維持韌性。
一方面,開發商的預期在改善,2020年的土地市場不差。盡管“房住不炒”基調不會變,但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各地有權限對政策進行微調。目前來看,越來越多城市放松了商品房購房和出售的條件,在華南體現得尤為明顯。對開發商而言,各地這種政策微調,加之房貸利率不會出現大的上漲,商品房銷售有支撐。在“兩個翻一番”的訴求之下,2020年地產調控進一步收緊的概率不大,融資環境可能較2019年有所好轉,2019年地價下跌后,開發商2020年也會有拿地的動力。
另一方面,商品房建安投資增速,從2019年6月的低點-12.7%,回升到10月的-5.5%,竣工周期已經啟動。由于新開工和竣工增速的分化始于2017年年初,到2019年6月分化時間已經長達兩年零一個季度,竣工周期將有持續性,2020年全年可能都會得到維持。
第三,2020年的消費刺激力度,預計將大于2019年。和前幾輪經濟下行周期相比,本輪逆周期調控中,出臺的消費穩增長舉措較少。從國家發改委相關領導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看,預計2020年消費穩增長的力度將加大。我們認為,消費刺激的重點,可能將圍繞以下兩條主線。
一是擴大汽車消費。汽車產業鏈對經濟的影響,僅次于地產產業鏈。盡管中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但從日本和韓國汽車銷量首次觸頂后,平均歷經5年才恢復前期高點的經驗看,如果政策不在汽車消費上發力的話,國內汽車銷售低迷的態勢可能會持續幾年。
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在新聞發布上,提到了要穩住汽車等重點消費。相比于地產刺激,汽車消費刺激的負面作用要弱,因此也更有空間。未來可能出臺的政策如下:一是部分城市可能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也提到了這一點;二是加大汽車報廢補助,提前釋放一部分更新和改善型需求;三是可以適度調整稅費政策,參考前幾次的經驗看,稅費調整對汽車的銷量有明顯影響;四是推進汽車金融,對銀行而言,汽車消費貸款仍然是相對優質的信貸投向,期限短且風險可控。
二是地產竣工產業鏈上的消費,包括建材裝潢和家具家電。2016年之后,在棚改推動下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市場火爆,開發商為搶占市場采用快周轉策略,多是預售而非現房交付。結果是銷售火爆,但地產相關的消費持續負增長,地產銷售景氣并沒有帶動裝潢建材和家具家電的需求。
預計2020年地產竣工產業鏈上的相關消費大概率將回升,政策可以適度調整,助力消費穩增長。一方面,前面提到過,目前已經進入竣工周期,后期的商品房交付會加快,會帶來一部分裝修需求。另一方面,房價上漲的預期弱化,一部分前期的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可能會在二手房市場出售,變為剛需或者改善型住房,這也會增加建筑建材和家具家電的消費。
房地產和基建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兩個信用加速器,預計2020年兩者信用創造的能力,將明顯好于2019年。加之消費刺激,我們認為2020年大概率能夠完成“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全年GDP增速預計為6.1%,節奏上看呈倒“V”型,二季度可能是全年增長高點。
下面我們將分析2020年股票、債券、匯率、黃金和商品的走勢,以便將穩增長預期落實到資產配置上。
股票方面,2020年上半年外部環境改善,且穩增長助推盈利見底回升,A股行情會更容易演進,有望挑戰2019年前高。但下半年美國大選和美股都存在變數,國內政策力度或也會收斂,下半年市場存在一定風險。
從外部環境看,未來3~6個月,中美經貿關系有望繼續改善,加之美聯儲政策對沖美國經濟下行,A股的外部環境趨于友好,有利于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和外資的持續流入。而2020年下半年,美國大選會增加中美經貿關系的不確定性,美聯儲政策對沖力量也會逐步衰竭,美股或承壓。從盈利端來看,三季報上市公司業績已現“圓弧底”跡象,而在守住6%GDP增長底線的背景下,未來穩增長政策將持續加碼,盈利端短期大概率見底。從配置角度看,短期可以繼續布局新興產業鏈和通脹鏈;中期則建議布局穩增長發力端,比如地產竣工鏈、耐用品消費鏈、基建鏈;長期則配置人口老齡化方向,比如醫療服務、保險。
債券市場方面,對債券最為友好的基本面環境可能已經過去,經濟企穩的可能性較大。加之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好于此前市場的預期,2020年債券的機會要比2019年更小。
匯率方面,2020年匯率繼續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已經大幅減小,可能會總體呈現出震蕩波動走勢,甚至小幅升值的趨勢。一是中美兩國2020年的經濟基本面可能會再度錯位,給人民幣匯率提供基本面的支撐。二是在“7”的重要關口被突破之后,人民幣貶值預期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增強,現在依然處于可控的水平。
黃金方面,作為避險資產,金價在2019年前三季度走出了牛市行情,四季度開始由于中美貿易談判的階段性好轉和地緣政治沖突的緩和,黃金出現調整。展望2020年,黃金的調整周期可能還沒有結束,黃金還沒有趨勢性的機會,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帶動下,2020年全球經濟表現將好于2019年。根據IMF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3.4%,將高于2019年的3.0%,避險情緒將弱于2019年。
第二,黃金具有無風險的債券屬性,和十年期美債的實際利率走勢近幾年具有極高的負相關性。中美經貿關系緩和,美國通脹受自華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影響減弱。與此同時,預計2020年美聯儲的貨幣寬松力度不及2019年,全年可能只有一次降息,貨幣政策對美債名義利率的影響邊際減弱。十年期美債名義收益率低位震蕩,但通脹壓力緩解,十年期美債實際利率上升,中長期看黃金價格不具備較好的上漲環境。
第三,COMEX黃金非商業凈多頭持倉量處于2012年來的高點,在避險情緒降溫的情況下,繼續往上有難度。
商品方面,螺紋鋼等周期商品,2020年價格可能前高后低、震蕩向下。
從供給端來看,在高利潤的帶動下,2018年以來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持續處于高位,相關產能將陸續投放。與此同時,2019年環保限產的力度明顯減弱,在穩增長的壓力下,預計2020年環保限產也難以進一步收緊。因此,2020年以螺紋鋼為代表的周期商品供給可能出現明顯回升。
從需求端來看,基建是2020年穩增長的發力點,但各個終端需求中,周期商品的需求和房地產的關系最大,價格從來都是跟著地產投資走,基建和周期商品的價格在大部分時候反而是負相關的。2020年地產投資由于竣工周期的支撐,投資增速可能會高于市場的預期,但趨勢大概率還是向下的,周期商品的需求并不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