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北京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吳軍:消費城市建設是大城市發展新行動戰略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6 20:15:04

未來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密度的需要。如果大城市想繼續維持現有的增長與繁榮,就必須有更多人持有生活在高密度城市里的意愿和沖動,而這種意愿與沖動的培養與塑造,城市舒適性和便利性起著關鍵作用。

 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艷美    

北京市委黨校(首都高端智庫)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吳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城市發展到今天,發達國家城市和我們國家一線城市都相繼進入后工業時期。但是,我們關于城市發展的理念與思維有時還停留在工業時代。”北京市委黨校(首都高端智庫)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吳軍直言。

在12月16日舉行的成都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會上,吳軍以“建設消費場景 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影響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已由傳統工業向城市消費轉變,需要一種新的思維來思考今天和未來的城市發展動力與模式,謀劃新一輪轉型升級——消費城市建設正是大城市發展的一種新行動戰略。

在吳軍看來,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的經驗表明,消費城市的基礎仰仗城市能否提供舒適性與便利性。因此,城市規劃與建設以及相關政策,應該供給和滿足人們這種對于美好生活的空間品質訴求。

在具體城市實踐方面,吳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應當借助消費場景打造,讓空間美學變成促進城市發展的生產力。在這一方面,成都的探索和實踐在國內城市轉型升級的案例中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

以“消費城市”謀劃新一輪轉型升級

“我們曾經認為,城市有利于生產,而非消費。城市政策似乎按照上述邏輯走完了過去近百年的工業化歷程。然而,這樣的邏輯思維和制度慣性將對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新一輪競爭和轉型帶來一些潛在的負面風險。”吳軍說。

當城市工業生產的聚集效應發展到一定階段,工人不得不面臨著更高的租金、通勤的辛苦,城市不得不面臨惡化的生態環境、擁擠的交通、更高的犯罪率和衰落的社區公共生活等城市問題。

吳軍表示,如果仍以工業時代的思維慣性指導如今的大都市發展,不僅會帶來失業率升高、環境惡化等后果,還會導致大批高級人力資本在擇居、擇業時,對城市失去信心甚至開始思考如何“逃離”,甚至長期生活在這里的普通人也開始反思或不喜歡自己“曾經熱愛過的土地”。

“美國的底特律就是前車之鑒。”吳軍分析稱,底特律的衰敗可以歸結于:工業轉型失敗造成經濟衰退,進而導致犯罪激增和社會動蕩,城市舒適性與便利性受到破壞,加之傳統社會治理方式的失敗,進一步加速了人口外遷,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外流加劇了衰敗,最終造成“底特律鬼城”現象。

與底特律的衰竭相反,芝加哥則是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優等生”。

上世紀初到中期,芝加哥大都市區曾是美國最重要的制造業聚集區,但工業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累積的城市問題,讓芝加哥從美國第二大城市下滑到第三大城市。針對這些問題,芝加哥推行了強有力的城市改造項目,通過興建和更新大批城市舒適物設施、開展多樣性文化交流活動、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等措施,改善城市面貌與提升城市魅力、推動轉型升級,讓芝加哥成為著名的“藝術城市”“創新城市”和“花園城市”。

在吳軍看來,芝加哥城市轉型升級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城市能夠供給的舒適性與便利性。

“消費城市的基礎仰仗城市能否提供舒適性與便利性。這是因為,未來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密度的需要。如果大城市想繼續維持現有的增長與繁榮,就必須有更多人持有生活在高密度城市里的意愿和沖動,而這種意愿與沖動的培養與塑造,城市舒適性和便利性起著關鍵作用。”吳軍說。

借助消費場景 變空間美學為生產力

城市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具體如何體現?

“工業時代的人們,更多是把城市理解為是關于地點的生產意義,而后工業時代的人們更在乎城市作為地點的美學品質。比如,可以去消費、體驗、互動與社會交往、產生信任與合作、激發創新與創意發展……”吳軍認為,城市規劃與建設以及相關政策,應該供給和滿足人們這種對美好生活的空間品質訴求,并將之變為促進城市發展的生產力。

“場景作為一種方法論與工具,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路徑可能。”他進一步指出,消費場景的建設,不僅關系著經濟增長,關系著高級人力資本的吸引聚集,還關系著一個城市創新創意的發展。

“場景是關于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空間消費體驗,是關于一種消費風格的系列化設施活動的集合。”吳軍解釋。譬如,在歷史街區的咖啡館中喝咖啡,消費者會為歷史街區的懷舊價值與場景氛圍體驗“買單”,此時的空間不是免費使用的,而是為體驗消費對象而存在、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場景空間。

吳軍表示,盡管成功的場景并不相同,但在建設與營造過程中有一些關鍵特征可以把握。例如:從供給側發力,以不同的消費場景滿足不同群體美好生活的空間品質訴求;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與大眾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來完成場景關于城市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從生活方式入手,構建豐富且相互關聯的舒適物系統,以反映和回應不同群體的文化志趣和價值觀等。

“場景塑造,一定要把體現某種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設施、活動、人群進行有機組合,用場景來吸引人、連接人、感召人,通過改變一個城市場景來改變一群人。”吳軍強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 消費城市 吳軍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