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6 21:12:17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易啟江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人口約2.2億,經濟規模約占全國25%,被譽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在此基礎上,如何將長江三角洲地區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

長三角之長江入海口崇明島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12月6日,國新辦就《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羅文表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所具備的基礎條件以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明確了“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設置了分階段目標,部署了九個方面任務,并對推進規劃實施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羅文表示,“一極三區一高地”是長三角的戰略定位,這個戰略定位體現了黨中央對長三角在新時代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與期望。
他進一步表示,“一極”指的是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明確提出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強勁活躍增長極要求長三角地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
羅文指出,“三區”指的是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高地”指的是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這是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推進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對長三角提出的新使命和新任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中,“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被放在首位。有專家認為,這意味著長三角地區既要實現有速度的增長,又要實現有質量的發展,提升長三角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表示,在當下的國際國內大環境中,“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就是要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形成擴大內需的戰略攻堅點。
羅文在發布會上表示,對于長三角區域來說,一體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體化比協同、協調的要求更高,既是長三角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長三角地區是最有條件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區域之一。”
“因此《規劃綱要》明確要求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通過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高質量發展促進更深層次一體化,努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在全國發展版圖上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板塊。”羅文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長三角規劃范圍包括蘇浙滬皖全域,面積達35.8萬平方公里。在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的同時,《規劃綱要》還劃定了一個面積22.5萬平方公里的中心區。
這個中心區共覆蓋27個城市,其中包括上海市、江蘇省9個城市(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9個城市(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臺州),以及安徽省8個城市(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在發布會上表示,上海將加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努力構筑中心城市的功能優勢,為其他地區發展賦能提速,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當中積極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與此同時,聚焦重點領域與兄弟省市協同抓好推進。陳寅介紹,比如在產業發展方面,要深化各方合作,著力推動金融開放,不斷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組織聯合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率先布局應用像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對外服務的輻射能力;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推動開展污染的聯防聯控,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推進長三角地區發展如何形成抓手?羅文介紹,突出“示范區”和“新片區”兩個重點區域引領帶動作用。
羅文指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的總體方案已經公布實施。示范區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示范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片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引領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
陳寅指出,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重點是落實好“6+2”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創新,全力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現代化新型城市,發揮好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引領作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是厚筑生態優勢,積極推進8項一體化制度創新和重大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發揮好“一體化試驗田”的示范作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張兆安認為,作為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要形成區域經濟共同體,最終形成社會經濟資源配置自然流向的、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并存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一體化很有意義,也很不容易。怎么辦?張兆安表示,創設“示范區”是一個好辦法。于是,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過程中,建設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可謂是重頭戲之一,也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義。“中國經驗表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很多好做法、好經驗、好制度,都是通過先行先試取得了成果,然后得到復制和推廣。”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