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歷史最高水平!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277億斤,較去年增加119億斤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6 20:50:24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劉野    

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糧食產量數據。

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其中谷物產量61368萬噸(12274億斤),比2018年增加365萬噸(73億斤),增長0.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去年下降0.8%。與此同時,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比去年增長1.8%。


圖片來源:攝圖網

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 單產提高

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064千公頃(174095萬畝),比去年減少975千公頃(1462萬畝),下降0.8%。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穩定糧食產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解讀糧食生產情況時表示,今年各地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同時,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調減低質低效作物種植,擴大大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種植規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全國糧、經、飼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

黃秉信解釋,今年谷物和薯類播種面積減少。全國谷物播種面積14.68億畝,較上年減少2736萬畝,下降1.8%。其中,稻谷下降1.6%,主要是南方地區“雙季稻改單季稻”,進一步縮減了品質較差、單產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種面積,有效增加了品質更好、單產更高的中稻面積。

小麥下降2.2%,主要是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等低產地塊逐漸退出小麥生產等結構性調整因素所致。玉米下降2.0%,主要是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改種大豆。

另外,豆類播種面積增加,其中大豆大幅增加。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農業農村部為此專門制定印發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此前表示,為了推動計劃實施,中央財政安排東北地區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17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40億元,調動了農民種豆的積極性,耕地輪作試點面積達到2500萬畝,支持主產區玉米和大豆等作物合理輪作。加大大豆制種大縣獎勵力度,資金規模達到8000萬元。

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66億畝,比上年增加1332萬畝,增長8.7%。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40億畝,比上年增加1382萬畝,增長10.9%。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一區”大豆面積增加量占全國增加量的9成以上,尤其是黑龍江省大豆面積增加1068萬畝,占全國增加量的77.3%。

糧食播種面積雖穩中略降,但糧食單產水平卻提高了。數據顯示,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720公斤/公頃(381公斤/畝),比去年增加98.4公斤/公頃(6.6公斤/畝),增長1.8%。

表現在谷物、豆類、薯類三大類糧食單產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谷物單產增長2.5%,豆類單產增長2.1%,薯類單產增長1.2%。另外,主要糧食品種單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稻谷單產增長0.5%,小麥單產增長3.9%,玉米單產增長3.5%,大豆單產增長2.2%。

糧食生產結構優化

有利的農業氣候條件、逐步優化的糧食生產結構對于糧食產量的穩步提升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秉信表示,今年農業氣候對糧食生產總體有利。夏糧作物生長期間,小麥主產區光、溫、水等條件匹配較好,麥田墑情適宜,有利于夏糧作物生長。秋收糧食作物自播種以來,全國大部農區熱量適宜,降水充沛,光照正常,有利于秋收糧食作物形成豐產群體。

“整體來看,今年氣候條件較為適宜,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占全年糧食產量96%的夏糧和秋糧單產均較上年有所提高。”黃秉信說,2019年全國夏糧單產358公斤/畝,比上年增加11.7公斤/畝;秋糧單產388公斤/畝,比上年增加5.6公斤/畝。

其次,抗災救災措施得力,農業災情影響有限。從全國看,大部分地區沒有出現大范圍災情。據應急管理部反映,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前三季度全國災情相對偏輕。尤其是東北地區西部等傳統旱區降雨充沛,旱情是近幾年來最輕的一年。盡管以“利奇馬”為代表的幾次臺風給局部地區造成影響,但也給旱情較重的地區帶來了降水。

“7月下旬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旱情持續發展,出現較為嚴重的伏秋連旱,給局部地區雙季晚稻等秋糧作物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各地區積極開展抗災救災,加之10月份湖北、湖南等地出現有效降水,旱情對全國秋糧生產影響較有限。”他說。

此外,糧食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各地大力發展緊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糧食生產品質提升,結構優化。一是農業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糧食播種面積減少,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糧食作物結構中,低質低效的早稻面積持續調減,優質高效單季稻面積持續增加。

二是農業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江淮赤霉病高發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和西南條銹病菌源區通過休耕和輪作等措施調減冬小麥播種面積;非優勢區的稻谷、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調減,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

三是糧食品種結構持續優化。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提高,優質稻谷面積擴大,大豆面積大幅增加,大豆振興計劃實現良好開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