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6 17:18:44
每經記者|邊萬莉 每經編輯|易啟江
經歷了至少7年的瘋狂之后,金融數據行業在2019年迎來了最冷的冬天。
杭州、北京、深圳等地全面排查數據公司,拉開了金融數據圈的第三次整治大幕。央行、“兩高”等各部委接連下發打擊套路貸、加強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等文件,“助貸”“催收”等業務鏈上的各個環節都被嚴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信息安全技術 移動互聯網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范(草案)》等。
這一連串的監管行動及規范文件引發數據行業的風暴,數據行業野蠻生長將畫上休止符。
2013年余額寶問世、P2P崛起,移動支付開始普及,開啟了金融數據的元年。
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5年,中國市場上P2P網貸平臺數量從800家增長至2595家,累計交易規模超過11.4萬億。經過了兩年的瘋狂成長,P2P增速開始放緩,現金貸高速發展。2016年平臺數量上千家,平臺放貸額增長20倍。
事實上,風光的不只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有金融數據公司。
從獲客—風控—催收等環節都需要數據支持,頻繁的調取、使用數據,數據公司由此賺得盆滿缽滿,互聯網貸款行業將數據公司送入高速發展期。
然而,靚麗的“錢景”背后是不容忽視的灰色隱患。一些互聯網機構以“大數據”為名,通過“爬蟲”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或竊取、濫用、買賣、泄露個人信息,侵犯了消費者個人隱私,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著對“現金貸”整治的開始,數據公司更為瘋狂,黑產鏈條,非法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牟利,更有甚者利用掌握的個人信息進行貸款推銷、軟暴力催收等,踐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數據顯示,2017年僅上半年被盜數據多達19億條,已超過2016年全年被盜數據的總量,平均每天有1050萬條記錄被盜。為此,我國在2018年首次開展針對大數據安全的整治工作,具體包括大數據的采集、存儲、應用、傳輸、銷毀等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安全以及保護。
大數據安全整治將全面對我國大數據信息內容、存儲位置、所涉企業進行摸底。同時,對企業采集信息來源開展執法檢查,對數據采集的合法性、應用的范圍限制等進行確定。從野蠻增長到回歸治理,國內的數字金融行業坐了一把“過山車”。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數字金融尚在“半周期”。寒冬過后是春天,而現在正是需要我們深度思考未來數字金融的趨勢,準備春天播種的最好時刻。
無論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科技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蓬勃發展及廣泛應用,必將推動金融數據的計算與分析,從而促進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優化原有行業運作流程和環節。這是目之所及數字金融最確定的發展趨勢。這個趨勢被定義為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基石就是數據。
隨著體量的增加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數據作為一種資產被運用到各種場景之中。數據,會幫助金融企業重塑生產、決策甚至商業鏈條,哺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生態。關于金融數據行業,以下三個趨勢值得關注:
1、大數據能夠前所未有地精準洞悉行業和業務現狀,深入挖掘現有商業價值;
2、大數據能夠空前準確地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發現商機,獲得前瞻性的商業價值;
3、基于大數據的新產品創造新供給,帶動新需求,打破原有的市場邊界,未來的空間巨大。
據了解,為讓更多行業頂級專家面對面交流,實現多維度互動,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指導下,由《國廣財經》《每日經濟新聞》《環球財經》《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主辦,《中新經緯》聯辦,《曉程序觀察》協辦的“2019年中國數字金融峰會“將于12月20日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隆重開幕。
相信本次大會將是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數字金融行業峰會之一,期待本次大會能讓知識與知識碰撞、融合,發生化學效應,進而成就更多人、更多事。12月20日,一起進行一場數字金融的頭腦風暴吧!
報名鏈接:
//yinghoo.applinzi.com/invitation1.html
嘉賓、議程、看點,都在這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