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高成長企業是如何煉成的?業內:重積累、重研發、要創新、懂人才激勵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1 16:12:19

北京閱微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初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高科技企業的魅力可能就在于高成長,高成長企業通過前期的積累,一旦實現突破,那么它就能實現比較快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是可持續的。

 每經記者|靳水平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湯輝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高成長、可持續性是永恒的問題。

事實上,企業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是通過創新變革和強化管理等手段積累整合,促進資源增值進而達到持續發展的過程。那么,高成長企業有哪些共性?如何成為高成長企業?

“高成長企業,不僅自身要注重研發,懂得人才激勵,另外要關注的是創新,公司是否能夠持續地創新和迭代”。11月20日下午,在成都舉行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暨中國明日之星頒獎典禮上,德勤中國華西區合伙人王拓軒如是表示。

會后,北京閱微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閱微基因)董事長陳初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高科技企業的魅力就在于高成長,高成長企業通過前期的積累,一旦實現突破,那么就能實現比較快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是可持續的。高成長企業一定要注重研發。

“高成長企業要注重創新”

德勤高科技高成長50強發布會

在王拓軒看來,高成長企業需要關注的點就是創新和人才激勵。現在技術革新非常迅速,因此,對于技術迭代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創新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拓軒認為,高成長企業重要的一點就是其成長性,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最核心的就是要創新。由德勤主辦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暨中國明日之星評選致力于發掘高速成長、持續創新的中國企業,見證了中國創新創業環境的不斷改善,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今年上榜的企業中,從地域來看,北京的獲獎企業數量最多,占比28%;深圳第二,占比14%;成都和廣州并列第三;與2018年相比,入選企業的行業分布更加均勻,互聯網領域企業最多,占比18%,軟件與硬件領域的企業數量位居第二、第三;從二級行業來看,智能硬件占比最高,達14%;其次是智能制造與金融科技,各占比12%,50強企業大多分布在技術壁壘較高的行業。

會上,德勤高科技高成長項目全國主管合伙人趙錦東認為,當前中國企業已經從過去的“跟隨式創新”轉變為“自主式創新”。

“中國政府扶持創新的政策在陸續出臺,相信中國企業能夠持續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在戰略、運營、技術、產品及風控等方面不斷創新,實現數字化轉型,增強應對各種變化的硬實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趙錦東稱。

趙錦東補充道,創新是企業持續加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科創企業應該在研發和運營管理方面多下功夫,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堅持商業的本質與初心。

“精準醫療企業創新要重視積累”

閱微基因董事長陳初光接受記者專訪

自2015年中國精準醫療計劃提出以來,精準醫療迅速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業內認為,開展精準醫療是國際醫學發展的趨勢,盡快切入有可能彎道超車;隨著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醫療方面的負擔越來越重,醫療產業是剛性內需且邊際效應巨大,可以有效拉動整體經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科技部召開的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會議指出,到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

此次獲得中國明日之星獎項的閱微基因,其董事長陳初光對高成長也有獨到的理解。

陳初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高科技企業的魅力可能就在于高成長,高成長企業通過前期的積累,一旦實現突破,那么它就能實現比較快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是可持續的。

“高成長企業要有沉淀的東西,要有很多年的積累,才能實現高速成長,另外,還要有大環境的支持,比如說市場機遇”。陳初光認為。

陳初光表示,以精準醫療為例,精準醫療將來是醫學界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或者說是必然趨勢。但現在精準醫療技術仍然還處于初期,精準醫療需要科學的積累,前面有研究,后面才有臨床應用的方法。

事實上,中國的精準醫療起步的確較晚,在基礎領域仍較依賴國外技術,但由于擁有巨大的腫瘤疾病樣本資源,在應用領域中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而彎道超車的關鍵,就是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

陳初光也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閱微基因每年拿出營收的10%來搞研發。“作為企業來講,很多是從研究,從技術端著手去做精準醫療,但是其實最終的結果,是按照臨床的醫療結果去評估的。”因此,在研發的時候,也要注重與臨床的結合。

陳初光稱,研發的最大投入還是在人才,精準醫療的方向,是自動化以及信息化的研發以及應用。主旨就是更加快捷簡單和省心。“我們將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搞基因檢測的自動化和信息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高成長企業 成功之道 研發創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