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03 13:08:11
今日(11月3日),騰訊集團與自然科研共同推出的“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獎”評選結果揭曉,37歲的英國知名神經學家Tom Baden獲獎。
每經記者|許戀戀 劉春山 每經編輯|梁梟
這兩天,社交媒體被科學家們刷屏了,“機器人有無自主意識”、“人類未來命運如何”等話題也在“騰訊科學周”期間被廣泛討論。
今日(11月3日),騰訊集團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共同推出的“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獎(Nature Research Awards for Driving Global Impact)”評選結果揭曉,37歲的英國知名神經學家、英國皇家生物學學會會士Tom Baden獲獎。他連續兩年發表于《自然》的研究發現,視網膜神經回路在功能上的多樣性遠高于人們此前的認知,這可能改變眼科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基礎。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致辭 圖片來源:騰訊供圖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頒獎儀式上表示,希望支持青年科學家的發展,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騰訊科學周”是WE大會舉辦七年以來的首次升級,在WE大會的基礎上,新增了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和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去年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騰訊基金會宣布將投入10億元的啟動資金資助設立“科學探索獎”。昨天下午,首屆“科學探索獎”已經揭曉了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楊振寧現場為獲獎者“打call”。
昨天獲獎的是50位中國科學家,今天獲獎的則是一位英國80后教授。程武在現場表示,科學無國界,我們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也不分國界。
程武在接受采訪中表示,“科學周”將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探索關系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騰訊一直在持續加大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以多種方式關注基礎科學,但僅憑一家公司的力量還遠遠不夠,需要推動大眾科普,讓每一代人都參與進來,才能為基礎科學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據了解,科學周最早由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公司內部提出。六年前,他曾在首屆WE大會上介紹,大會不談及商業或公司間的競爭,只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如何解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Tom Baden發表獲獎感言 圖片來源:騰訊供圖
“讓科學成為一種新時尚,是騰訊內部不少人的期望,我們也是這么做的”,程武表示,“騰訊相信,年復一年、不計回報地推動科技創新、去支持青年科學家、努力讓更多的青年熱愛科學,是對‘善’的實踐,最終會讓科學越來越時尚。”
七年來,騰訊已經從一家互聯網公司轉變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同時不斷加碼在基礎科學領域的投入。去年9月30日,騰訊啟動戰略升級,再次強調了加強前沿科技的研發。
“我們發現,企業越大,責任越大。這份責任,不僅是為用戶提供好產品、好服務,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程武認為,進步的力量源自科技與文化。每一次科技的變化,都會推動人類生活形態的變化,讓人類變得更強大。但是,科技如果沒有文化與價值觀的引導,就有可能會被濫用、甚至惡用,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挑戰,甚至負面效應。科技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而文化則確保科技“向善”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騰訊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