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5 17:08:13
氣候變化在對全球多數地區造成災難性天氣現象頻發等負面影響的同時,竟然在局部地區成為改進人們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的一大推動力量——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正呈現變暖變濕的趨勢,借助這一正面影響,有的人因勢利導開始種植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并取得了不錯的收入。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一個合作社,去年依靠種植蔬菜獲得140多萬元收入,今年有望達到200萬元——這在其他地區或許算不上了不起的成就,可如果你知道這是發生在鄰近戈壁荒灘之地,又會作何感想?
中國人有能力打造“塞上江南”,自然也能再造“戈壁菜園”。更何況原來可能更多是依靠了地利與人和,而如今又添上了“天時”這一要素——氣候變化這一讓全球多數地區談虎色變的關鍵詞,竟然在局部地區成為改進人們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的一大推動力量。
新華社近日發布的一則消息顯示,寒冷干旱的中國西北正呈現變暖變濕的趨勢。在氣溫逐年升高、降雨量不斷遞增之下,原有的戈壁沙漠正慢慢變得綠意盎然。

圖片來源:新華社
借助氣候變化的這一正面影響,有的人因勢利導開始覓得商機。如今,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開始逐漸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
9月19日,最早一批在甘肅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種植蔬菜的何甲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氣候變化使當地可種植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收成越來越好,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收入達到140多萬元。
在海拔超過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高寒的氣候讓這里農業的發展困難重重,種果樹、小麥等都收成欠佳,更無法種植蔬菜,很多當地村民不得不放棄種植,選擇外出打工。
但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當地氣溫逐年升高、降雨量增多,這里卻逐漸演變成了有名的蔬菜種植基地。
何甲奇就是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天水市居民,他1993年從部隊轉業,在楊家寺鎮當地戰友相邀之下,何甲奇開始了自己種植蔬菜的嘗試。
何甲奇告訴記者,自己老家那邊主要是種果樹,到楊家寺鎮以后看到撂荒地比較多,最初也曾想在這里種果樹。但戰友說這里海拔高,不太適宜種果樹,結出來的果子味道也不太一樣,最后自己就想到種蔬菜。
“氣候變暖了,雨水增多了,是這個地方逐漸適合種植蔬菜的原因之一。”何甲奇說,之前當地的人很少種植蔬菜,2012年試種了一年,2013年再試種了一年,然后從2014年正式建立了合作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何甲奇介紹,當地原來只能種大蒜、芹菜、西紅柿、辣椒等,近年來陸續又種上了黃瓜、甜瓜、西瓜、葡萄、秋葵等,作物的品種越來越多,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了,主要原因就是氣候的變化。
如今的楊家寺鎮儼然成了一個蔬菜種植基地。光何甲奇自己建立的合作社就擁有312個大棚,占地463畝。除此之外,還有26個合作社,大棚數量達到兩三千個。
何甲奇告訴記者,這里的蔬菜正好和市場上主流蔬菜上市季節錯開了。當其他地方溫度變化不那么適宜種菜的時候,這里的氣溫剛好特別適合。“我們的蔬菜主要賣往天水市里和西安。去年的收入有140多萬元,今年肯定要比去年收入更好,應該能接近200萬元。”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關注到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后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很顯然,高寒地區逐漸能夠適應種植蔬菜、瓜果,這只是氣候變化給西北地區帶來的影響之一。據新華社報道,在離蘭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氣候使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出了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位設施農業設備供應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即便是做設施農業,比如大棚種植,但一個地方的氣溫、土壤、水等因素,都會對種植的作物產生一定影響。
據新華社報道,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分地區降水增多。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2019年6月,在甘肅科技上一篇名為《甘肅省部分地區近65年降水量和氣溫變化特征分析》的文章顯示,甘肅省氣溫變化幅度較大,從近65年的年平均氣溫來看,2006年氣溫最高,達到12.5攝氏度,總體上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從各地區的年均氣溫變化來看,高溫天氣主要集中在蘭州、天水。
氣象專家張明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全球變暖的幅度比較大,特別是近幾十年升溫變暖的幅度比過去大很多。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也認為,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了新機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系以應對新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