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0 19:22:32
穿過嚴西湖隧道,寬闊的湖面波光瀲滟,花城大道兩側,是高低錯落的辦公樓。大道兩旁,地鐵打圍施工,機器轟鳴,不遠處,綠植中的KFC的標志性紅色logo格外顯眼,這里正是花山地鐵19號線的花山新城站點。
花山在哪?十年前,花山太遠,你需要向科普地理一般頻繁解釋——花山,位于武漢市東湖高新區以北,青山區以南,毗鄰長江……到如今,花山很近,15分鐘抵達武漢火車站,10分鐘抵達光谷新中心,名副其實的光谷后花園。
今年2月19日,地鐵19號線破土動工,這是光谷目前唯一一條跨區域的軌道交通(連接起青山和光谷),這還是一條貫穿光谷中心城的縱向軸線,連接主城區、武漢火車站、天河機場,大大縮短光谷走出武漢和全國的時間。

地鐵一響,黃金萬兩。
2017年12月26日,花山P(2017)168號地塊,成交樓面價10299.6元/平米。
2017年8月1日,毗鄰武漢軟件新城編號為P(2017)057號熔斷地塊吸引了多家知名房企的激烈爭搶,樓面價首度破萬。
2019年6月27日,位于花山的P(2019)078號地塊,經過高達101次競拍,最終以溢價率74.71%成交,成交樓面價10584.01元/平米。

截止目前,花山已由初期的聯投、億達、萬科、碧桂園幾枝獨秀,發展到如今包括武地、建發、綠城、鐵四院在內的眾多品牌地產商百花齊放。在近期舉辦的花山“美好宜居聯盟”成立大會上,聯盟單位紛紛表示“看中花山的未來前景”“我們要在花山打造高品質的作品和標桿項目,創造武漢城市開發的樣本”。
那么,被各大品牌地產商強烈示好的花山,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未來花山前景又如何?
城市的發展需要遠見卓識和腳踏實地。花山區域價值的迅速提升,首先得益于以人為本的前置城市規劃。
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隨后,一批“兩型”社會建設重點項目啟動,花山生態新城名列其中。
那時花山,百廢待興。在省政府、東湖高新管委會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花山生態新城規劃啟動,并堅持“先建還建房,后拆遷;先修基礎設施,再做其他工作的模式。”作為國資平臺,省聯投集團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統籌規劃,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開發建設以社會責任為先的規劃設計方案,明確花山“國際一流生態城、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發展定位。
以人為本,民生至上。一個好的城市建設規劃,關鍵是提升市民的城市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花山生態新城以先建后拆的方式建設“花城家園”安置社區,7000多戶搬入新居;一次性投入15億元,建設花山3.5萬人全社保體系,2013年,華師大附小進駐花山,嚴西湖大橋、花山大道與花城大道通車串接三環線,構成了花山的區域交通網。

▲生態控制指標
在新城建設的規劃設計方案中,有一組近乎苛刻的生態建設指標,包括生態保護區覆蓋率、生態廊道間隔距離、綠色建筑比例、人均綠地面積等29項,為生態城市從概念到實施提供量化支撐。

▲花山綠道
花山綠道將修建全程環湖綠道系統,規劃95公里,已建25公里,串聯花山所有的文旅休閑項目,覆蓋整個花山片區。

▲高標準生態化道路建設
花山生態新城的道路建設按照國際快速路系統及標準進行打造,除了交通運輸能力之外也承擔城市形象和景觀展示。

▲全區域智慧交通體系
花山前瞻性的規劃了25個公共停車場,其中17個計劃在兩年內完成;按照建設的時序要求必須在四年內全部建設完成。

▲污水處理系統
新城投資了3.5億,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即一個污水處理廠、6個泵站,能夠滿足未來20萬人的生產生活需求。


▲黃金十字軸、三條千億大道
根據光谷最新建設和規劃,未來光谷五路至花山大道將是一流的開放創新軸,花山處于光谷黃金十字軸最重要的北端,將成為光谷打造高端人才、高端產業匯聚的創新發展核心承載區。
歷時10年,省聯投集團始終將生態優先的觀念貫穿,在花山新城市政基礎設施、綠化配套和環境治理方面累計投資逾400億元,已基本實現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均等化,隨著花山相關配套的不斷完善、規劃的不斷落地,也為花山今后的產業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和強有力支撐,也極大提升了區域的人居價值。
“產業是花山發展的源動力,產城發展高度融合是花山片區快速發展的核心因素。”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建設管理辦公室綜合黨委書記、常務副主任、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商務局局長劉勵力在介紹花山發展時多次表示。“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產業,是花山經濟建設的硬性指標。最終確定我們要發展不冒煙,不污染的研發型產業:互聯網軟件信息產業”。

2012年,作為花山的產業核心產業載體武漢軟件新城奠基。億達中國攜手湖北省聯投,共同開發和運營武漢軟件新城,開啟了花山“以產興城”時代。
2013年10月,世界500強IBM成為第一個入駐武漢軟件新城的企業。
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飛利浦入駐園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隊伍更加壯大。隨后,佰仟金融、天源迪科等互聯網金融、軟件信息領域的百強企業陸續將后臺、研發中心轉移至武漢軟件新城。
2016年10月,光谷生物城和武漢軟件新城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一流智慧健康產業基地——光谷智慧健康園,短短兩年,天億集團(美年大健康)、致眾科技、百邁客、榮暉數字醫療、未來組生物科技等40余家智慧健康醫療領域的領軍企業入駐。

經過七年多的發展,武漢軟件新城已經聚集了逾百家企業入駐,其中包含IBM、飛利浦、國家電網等世界500強企業,數十家軟件信息技術類行業百強企業及上市公司,武漢軟件新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成為武漢創建中國軟件名城的核心示范區。

產業地產具有超越地理空間的聚集與輻射功能,會增加城市的經濟活力和提升城市發展經濟的創造力。隨著武漢軟件新城產業的集聚,不僅帶動了園區內鄰里商業、綜合商業體、酒店和周邊居住小區等各項配套產業的發展,也加速花山區域的產業配套也不斷升級。
2013年,光谷花山希爾頓開業,為中部地區規模領先的超五星級綠色生態酒店。
2016年3月中旬,武漢軟件新城的云山湖住宅配套項目開盤當天即告售罄。
2016年7月1日,常家山國際運動公園正式啟動。
2017年10月28日,集品牌餐飲、精品購物、專業服務于一體的花城匯開業。

2018年,園區新開以肯德基為代表的商鋪近50家,涵蓋中西餐飲、超市便利店、母嬰、健身房等類別;園區新開“一粒”公寓,新增交付214間。
2019年,地鐵19號線已經開工建設,年底還將啟動花山河商業街區的建設…….
一個城市的價值大小,或者其經濟增長快慢,很大程度又取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釋放個人的自我價值,判斷城市價值的標準應當是其所具備的人才吸引力。武漢軟件新城以產業為基礎,通過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帶來常住人口,吸引了一大批楚才回漢就業創業,為花山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礎和布局。
七年來,武漢軟件新城入駐企業超過110家,員工超過12000人,這里聚集了武漢市“城市合伙人”3人,國家“千人計劃”11人,“3551光谷人才計劃”15人,湖北省“百人計劃”16人,園區人才平均年齡26歲。

未來,武漢軟件新城將吸引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實現20萬人就業,80萬人居住,年產值超過50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規模領先、具國際化特色的IT服務基地、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
有人說,花山是武漢的后花園,宜居宜業;有人說,花山是武漢下一個富人區和高端住宅區;花山未來是否可期?
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建設管理辦公室綜合黨委書記劉書記認為,由于房地產開發商在進入一個區域拿地前會做深入的調研,知名的品牌地產開發商的入駐就是對花山區域價值最好的印證。
綠城在花山的項目,沒有銷售中心,只有“最美書店”綠城•鳳起樂鳴生活美學館,沒有置業顧問,只有生活設計師。在綠城看來:房產品作為一個空間產品,一個功能產品,一個文化產品,同時也是一個藝術產品,它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選擇花山,是覺得綠城與花山氣質相符合”。談到為什么選擇花山,華中綠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魏海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東湖綠心、花山60%保育級土地之上,一幅現代禮樂居境,在綠城的娓娓道來里展露:東湖綠心城市桃源,1.35全武漢罕見超低容積率,綠城首個以閱讀為主題的生活美學館......在花山,鳳起樂鳴應該是綠城集團致敬武漢的作品。

本月初,2019年方文山國風文化大賞在武地&建發璽院落幕。武地&建發•璽院定義為高端“城央系”產品,結合荊楚文化精心打造,以打造武漢中式高端住宅標桿產品。建發房產武漢城市公司副總經理盧俞升表示:“當初看中花山,除了它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還有這個片區發展,未來會有更多武漢人為花山的文化和教育買單”。

在最近舉辦的花山片區發展論壇上,無論是最初布局花山的聯投、碧桂園、萬科,還是如今進駐的綠城、建發、鐵四院,不約而同的提到看好花山的未來前景,伴隨著各大品牌地產商的入駐,陸續打造城市級人居標桿產品,帶來的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必將促進區域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商業配套更快成熟,光谷以北的花山將成為武漢最具文化和宜居生態的區域之一。

高密度全齡居教育配套:8所小學,4所初中,1所高中,其中2015年9月華師附小開始授課,北校區也于9月1日正式建成開學,華科大附小光谷樂鳴中小學預計2020年建成。

不止于地鐵19號線,花山將建空軌旅游休閑線。

全類型醫療配套,20分鐘直達同濟光谷醫院、光谷國際兒童醫院、省婦幼光谷分院及光谷國際醫院(規劃)4座甲級醫院。

區域級商業中心:花山嚴西湖、花山河、嚴東湖片區各布局一處區域級商業中心。
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研究的權威喬爾•科特金認為,如果一個新城很宜居,能夠吸引一些高素質人才,自然也能吸引相關企業。花山打造生態+人文+全齡配套的城市宜居環境將帶動高級人才的入住,高級人才帶動高端產業聚集,高端產業落地收益又進一步帶動宜居環境的改善,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動態循環,花山已從最初的3萬人增長到如今的6萬多人。
城市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及管理平臺公司的規劃設計、產業運營商的創新發展、地產開發商的傾力打造,花山以高人本理念作為城市規劃的起點,以城聚人、以人聚產、以產興城,從“鎮”到“城”,從“老”到“新”,成為中部地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